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或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Diels)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首载于《本草纲目》,原名“青藤”,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性苦、辛,平,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胀、瘙痒、水肿等症,因其疗效确切,被誉为“风湿痹痛之要药”。
来源与产地
青风藤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湖北、湖南、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其中浙江、湖北产者品质较优,野生资源分布于山坡林缘、灌丛中或沟谷旁,目前亦有少量人工栽培,秋季割取藤茎,除去嫩枝及叶,切段或段片,晒干或阴干,即为药材,以身干、条均匀、色绿褐、无叶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青风藤性苦、辛,平,归肝、脾经,其味辛能行,苦能泄,性平偏凉,既入肝经祛风通络,又入脾经利湿消肿,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三大核心功效。
- 祛风湿、通经络:青风藤善于走窜经络,能透达关节,驱除风湿之邪,缓解痹痛,对于风湿痹阻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红肿热痛(尤其是热痹),以及肢体麻木、筋脉拘挛等症,疗效显著,常配伍威灵仙、独活、防己等增强祛风湿通络之效;若为寒痹,可配伍桂枝、附子、细辛温经散寒。
- 利小便:青风藤能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适用于风水相搏或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尤其适用于下肢水肿兼有关节疼痛者,常配伍泽泻、茯苓、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
- 止痒:对于风湿侵袭皮肤所致的湿疹、风疹、瘙痒等症,青风藤内服或外用均可,可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祛风止痒药。
化学成分
青风藤的药理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等,其中生物碱是其发挥核心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 生物碱类:已分离出的生物碱有青藤碱(sinomenine)、双青藤碱(disinome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尖防己碱(acutumine)、青风藤碱(sinoacutine)等,其中青藤碱含量最高(约0.5%-1.5%),是其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的主要活性成分。
- 黄酮类:如青藤素(sinenset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等作用。
- 木脂素类:如青风藤素(futoxinide)、异青风藤素(isofutoxinide)等,可能参与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 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青风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抗炎作用:青藤碱能显著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₂、白三烯B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同时抑制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佐剂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模型有显著治疗作用。
- 镇痛作用:青藤碱通过抑制中枢阿片受体和外周COX-2活性,发挥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关节炎疼痛)效果尤为显著,且不易产生依赖性,优于部分非甾体抗炎药。
- 免疫调节作用:青藤碱能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调节Th1/Th2细胞平衡,降低自身抗体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改善作用。
- 利尿与消肿作用:青藤碱能增加肾血流量,促进钠、钾离子排泄,具有温和的利尿作用,减轻水钠潴留,缓解水肿症状。
- 其他作用:青藤碱还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保护神经(改善帕森森病模型运动障碍)、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为青风藤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方向。
临床应用
青风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剂型包括汤剂、片剂、注射液、颗粒剂、外用膏药等。
- 风湿痹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常用青风藤片(含青藤碱)口服,或配伍威灵仙、鸡血藤、秦艽等煎服;关节肿痛明显者,可配合外用青风藤膏(青风藤、当归、红花等)涂抹患处。
- 水肿:用于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见下肢水肿、小便短少,常配伍泽泻、茯苓、白术、黄芪等健脾利水药,方如青风藤汤(《全国中草药汇编》)。
- 皮肤瘙痒: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症见皮肤瘙痒、皮疹反复,可内服青风藤煎剂,或用青风藤、地肤子、蛇床子煎汤外洗。
- 高血压:青藤碱具有温和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伴有风湿痹痛者,可配伍钩藤、夏枯草、牛膝等平肝潜阳药。
炮制方法
青风藤的炮制方法以净制、切制为主,不同炮制方法可影响药效和临床应用。
- 生青风藤: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性偏凉,长于祛风湿、通经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 酒青风藤:取青风藤片,用黄酒拌匀,稍闷,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每100kg青风藤,用黄酒10-20kg,酒制后能增强通络止痛作用,降低寒凉之性,适用于寒痹、肢体冷痛、风湿日久入络者。
使用注意
青风藤虽为常用中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青藤碱可能兴奋子宫);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青藤碱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皮疹、瘙痒等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乌头碱、附子等有毒性的中药同用(可能增强毒性);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长期合用(青藤碱可能增强抗凝作用)。
- 用药剂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青藤碱制剂(如青藤碱片)需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
青风藤快速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的干燥藤茎 |
性味归经 | 苦、辛,平;归肝、脾经 |
功效 |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
主治 | 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水肿、瘙痒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 | 孕妇慎用,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需监测肝肾功能 |
相关问答FAQs
问:青风藤和汉防己都是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青风藤与汉防己均能祛风湿、通经络、利水,但来源、性效及毒性差异显著:①来源不同: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藤茎,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广防己)或马兜铃科植物木防己(汉防己)的根;②性效差异:青风藤性平偏凉,长于通络止痛,兼能止痒,适用于风湿热痹、肢体麻木;汉防己性寒,利水消肿作用更强,尤善治水肿、脚气,而粉防己(广防己)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现已少用;③毒性:青风藤常规剂量使用较安全,汉防己(尤其粉防己)需控制用量,避免长期使用。
问:服用青风藤后出现皮疹、瘙痒,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
答:青风藤的皮疹、瘙痒多属于过敏反应,其活性成分青藤碱等可能刺激皮肤黏膜,引发免疫应答,多见于过敏体质者,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伴或不伴发热、恶心,处理方法:①立即停药,避免接触青风藤及含青藤碱的制剂;②轻者可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乳膏(如糠酸莫米松);③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闷)需立即就医,可能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抢救;④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首次用药可从小剂量开始,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