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用中草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承载着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理论智慧,至今仍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到《本草纲目》收录的1892种中草药,再到《中国药典》收载的标准中成药,中草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规范,其“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指导着临床配伍与使用,以下从常见类别、代表药物及应用等方面,系统介绍中国常用中草药。
解表药:发散表邪,调和营卫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风寒、风热等表证,通过发汗使病邪从体表排出,根据药性差异,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 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适用于风寒感冒,如麻黄,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配伍桂枝可增强发汗效果;生姜,性辛,温,归肺、脾、胃经,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常用于风寒感冒兼恶心呕吐,可煎汤或煮水饮用。
- 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适用于风热感冒,如薄荷,性辛,凉,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痛,可含服或泡茶;菊花,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风热感冒常用杭白菊,肝阳上亢所致头痛多用菊花。
清热药:清解里热,凉血解毒
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如高热、口渴、红肿热痛、血热出血等,根据功效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等。
-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如石膏,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高热烦渴、肺热咳嗽,需先煎;知母,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常与石膏配伍增强清肺热效果。
-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能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证,如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湿热泻痢、口舌生疮,可研末外敷;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止血,常用于肺热咳嗽、湿热黄疸。
- 清热凉血药:能清解营血分热邪,如生地黄,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用于热病伤阴、舌绛少苔;牡丹皮,性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常用于温热病发斑、跌打损伤。
补益药: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补益药是中医“扶正祛邪”理论的核心,用于治疗气、血、阴、阳亏虚,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 补气药:能补肺脾之气,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如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常用于气虚欲脱、气血两虚,可炖汤或含服;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常用于气虚自汗、脾虚泄泻,可配伍防风增强固表效果。
- 补血药:能滋养营血,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如当归,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可炖鸡或煮粥;白芍,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常与当归配伍增强补血效果。
- 补阳药:能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如淫羊藿,性辛、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肾壮阳、强筋骨,常用于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杜仲,性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腰膝酸痛、胎动不安。
活血化瘀药:通行血脉,消散瘀滞
活血化瘀药能促进血液运行,消除瘀血,适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等,如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常用于头痛、胸痹,可配伍当归、红花;丹参,性苦,微寒,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常用于冠心病、失眠,可煎汤或泡茶;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常用于闭经、产后瘀阻,需控制用量。
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除痰浊,缓解咳喘
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常配伍使用,如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常用于痰多咳嗽、恶心呕吐,需炮制后使用;川贝母,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可研末冲服;杏仁,性苦,微温,归肺、大肠经,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常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需去皮尖捣碎。
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排除湿邪
利水渗湿药能促进水液代谢,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痹等,如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水肿、脾虚泄泻,可煮粥或配伍白术;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常用于水肿、脾虚湿盛,可煮粥或煲汤。
中国常用中草药分类及代表药物简表
类别 | 代表药物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见应用 |
---|---|---|---|---|
解表药(辛温) | 麻黄 | 辛、微苦,温;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
解表药(辛凉) | 薄荷 | 辛,凉;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头痛咽痛 |
清热药(泻火) | 石膏 | 辛、甘,大寒;肺、胃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高热烦渴、肺热咳嗽 |
清热药(燥湿) | 黄连 | 苦,寒;心、脾、胃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泻痢、口舌生疮 |
补气药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脾、肺经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气血两虚 |
补血药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活血化瘀药 | 川芎 | 辛,温;肝、胆、心包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头痛、胸痹、痛经 |
化痰止咳药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肺、心经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 |
利水渗湿药 | 茯苓 | 甘、淡,平;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是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可以自行长期服用吗?
A1:中草药并非“纯天然无副作用”,部分药物性味峻烈(如麻黄、附子)或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脏腑(如黄连苦寒伤胃、黄芪甘温助热),过量服用麻黄可能导致心悸、失眠;长期服用当归可能引起腹泻,中草药的使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个人体质、病情配伍,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Q2:如何正确选择中草药?是不是越贵的药材效果越好?
A2:选择中草药需“对症下药”,而非“以价定效”,气虚乏力选黄芪、人参,血虚萎黄选当归、熟地,热证用金银花、黄芩,寒证用干姜、肉桂,药材价格受资源、产地、炮制工艺影响,并非越贵越好,如普通感冒用薄荷、生姜即可,无需选用名贵药材;而慢性肾病、肿瘤等复杂疾病需根据辨证选用合适药物,盲目追求贵重药材可能延误病情或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