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归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医学智慧,其应用广泛,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及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从功效分类出发,介绍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并以表格形式汇总核心信息,帮助读者系统了解。
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于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辛温解表药:
- 麻黄:性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煎服3-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
- 桂枝: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关节痹痛、痰饮水肿,煎服3-9g,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紫苏:性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脾胃气滞、恶心呕吐,煎服5-10g,叶长于解表,梗长于理气。
辛凉解表药:
- 薄荷:性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气滞,煎服3-6g,后下;其叶长于解表,梗长于疏肝。
- 菊花: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肝阳上亢、目赤肿痛、疮痈肿毒,煎服5-10g,黄菊花长于清热,白菊花长于平肝。
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等。
清热泻火药:
- 石膏: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高热烦渴、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煎服15-60g,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
- 知母:性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煎服6-12g,脾虚便溏者慎用。
清热燥湿药:
- 黄芩: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血热出血、胎动不安,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 黄连: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痈肿疔疮,煎服2-5g,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性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外感风热、热毒血痢,煎服10-15g,疏散风热宜轻煎,解毒宜久煎。
- 板蓝根: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病发热、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煎服9-15g,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热凉血药:
- 生地黄:性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舌绛烦渴、阴虚内热、消渴,煎服10-30g,鲜生长于清热凉血,生干长于养阴生津。
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分为祛风湿散寒、祛风湿清热、祛风湿强筋骨。
- 独活:性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风寒夹表证,煎服3-10g,阴虚血燥者慎用。
- 威灵仙:性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骨鲠咽喉,煎服6-12g,气血虚弱者慎用。
- 秦艽:性微寒,归胃、肝、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用于风湿痹痛、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煎服3-10g,久痛风湿、筋脉拘急者多用。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证,如水肿、泄泻、痰饮等。
- 茯苓:性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煎服10-15g,虚寒精滑者慎用。
- 薏苡仁: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尿少、脾虚泄泻、风湿痹痛、肺痈肠痈,煎服9-30g,孕妇慎用;炒薏苡仁长于健脾止泻。
补虚药
补虚药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药:
- 人参: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气虚欲脱、脾气虚弱、肺气虚弱、津伤口渴、心神不安,煎服3-9g,反藜芦;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禁用。
- 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水肿尿少,煎服10-15g,实热、气滞、湿阻、食积、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慎用。
补血药:
- 当归: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煎服6-12g,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酒当归长于活血调经。
补阴药:
- 枸杞子: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内热消渴、虚劳咳嗽,煎服6-12g,脾虚便溏者慎用。
- 麦冬: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煎服10-15g,脾胃虚寒、湿浊中阻、风寒咳嗽者禁用。
补阳药:
- 淫羊藿:性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煎服6-12g,阴虚火旺者禁用。
- 杜仲:性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煎服10-15g,炒杜仲长于补肝肾、安胎。
常用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用法用量(g) |
---|---|---|---|---|
麻黄 | 辛温,肺、膀胱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 3-9 |
金银花 | 寒,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痈肿疔疮、风热感冒 | 10-15 |
茯苓 | 平,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水肿尿少、脾虚泄泻 | 10-15 |
人参 | 微温,脾、肺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 | 3-9 |
当归 | 温,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6-12 |
中草药种类繁多,以上仅涵盖部分常用药物,其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患者体质、病情及药物特性综合考量,在使用中草药时,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A:中草药使用需注意“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如甘草反甘遂、海藻,藜芦反人参、丹参等;同时需辨证用药,如寒证忌用寒凉药,热证忌用温热药;孕妇需慎用活血化瘀、峻下逐水类药物(如红花、甘遂);久病体虚者不宜过量使用攻伐之品,部分药物有特殊煎煮要求,如麻黄宜先去节煎,薄荷需后下,阿胶需烊化等,需遵医嘱操作。
Q2:如何辨别中草药的真伪?
A:辨别中草药真伪需从性状、气味、质地等方面综合判断: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表面特征(如黄芪的“菊花心”、黄连的“过桥”);闻气味(如当归的浓郁香气、薄荷的清凉味);试质地(如枸杞子的柔软滋润、槟榔的坚硬);必要时通过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如化学反应、薄层色谱)等科学方法确认,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性状异常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