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眩晕草究竟是什么?药用价值、用法用量及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眩晕草在民间草药应用中,常指代具有治疗眩晕症状的一类植物,其学名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部分地区特指唇形科植物筋骨草(Ajuga ciliata)的全草,或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带根全草,因“主头晕目眩”而得名,作为传统中医药中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材,眩晕草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配伍等方面均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中草药眩晕草

名称与来源

眩晕草并非单一药用植物的官方名称,而是民间对“治眩晕功效突出草药”的统称,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地方药材标准,其主流来源包括两类:

  1. 筋骨草: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学名Ajuga ciliata Burge,别名“散血草、石灰草、伏地筋骨草”,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生于山坡、林缘、草地,夏秋二季采收全草,晒干切段入药。
  2. 北柴胡: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学名Bupleurum chinense DC.,部分地区因其“疏肝解郁、升清阳而止眩”的功效,俗称为“眩晕草”,以根及根茎入药,主产于河北、辽宁、河南等地。

本文以筋骨草(主流“眩晕草”来源)为核心,结合北柴胡的应用特点展开论述。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筋骨草(眩晕草)

  • 性味:性寒,味苦、辛。
  • 归经:归肺、肝、膀胱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平肝潜阳。
  • 主治
    • 肝阳上亢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头胀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常与天麻、钩藤、石决明配伍;
    • 外感风热眩晕:症见发热、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配伍菊花、薄荷、桑叶;
    • 跌打损伤、疮痈肿毒:内服或外用,取其凉血消肿之效。

北柴胡(别名“眩晕草”)

  •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 归经:归肝、胆经。
  •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主治
    • 少阳经头痛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常与黄芩、半夏配伍(小柴胡汤加减);
    • 肝郁气滞之眩晕:情绪波动时加重、胸闷叹息,配伍白芍、香附、川芎;
    • 气虚下陷之眩晕:乏力、食少、便溏,配黄芪、党参、升麻(补中益气汤)。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眩晕草的疗效源于其丰富的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其多靶点治疗眩晕的作用机制:

中草药眩晕草

筋骨草主要成分

  • 黄酮类: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可缓解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
  • 环烯醚萜苷类:如筋骨草苷,能镇静中枢神经,降低神经兴奋性,减轻眩晕发作时的“天旋地转”感;
  • 生物碱:如筋骨草碱,可调节血压,扩张脑血管,改善内耳前庭循环,对梅尼埃病(耳源性眩晕)有效。

北柴胡主要成分

  • 柴胡皂苷(如a、b、d型):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性发热导致的眩晕;
  • 挥发油:如柠檬烯、月桂烯,可疏肝理气,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头晕目眩;
  • 多糖类:增强免疫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因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的眩晕。

药理作用归纳
| 成分类别 | 作用靶点 | 对眩晕的干预机制 |
|----------------|---------------------------|--------------------------------------|
| 黄酮类 | 脑血管、血管内皮 |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抗氧化 |
| 柴胡皂苷 | 中枢神经、炎症介质 | 镇静、抗炎、调节体温 |
| 生物碱/挥发油 | 自主神经、内耳前庭 | 调节前庭功能、缓解恶心呕吐 |

临床应用与配伍

眩晕草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配伍使用,以下为常见证型及方剂:

肝阳上亢型眩晕

  • 主症:头晕胀痛、耳鸣口苦、面红易怒、失眠多梦。
  • 配伍:眩晕草(筋骨草)15g + 天麻12g + 钩藤15g(后下) + 石决明30g(先煎) + 夏枯草10g。
  • 功效:平肝潜阳、滋阴熄风。

痰湿中阻型眩晕

  • 主症: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
  • 配伍:眩晕草(北柴胡)10g + 半夏12g + 茯苓15g + 陈皮6g + 白术10g + 天麻12g。
  • 功效: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气血亏虚型眩晕

  • 主症: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苔薄。
  • 配伍:眩晕草(北柴胡)8g + 黄芪20g + 当归10g + 党参15g + 升麻6g + 白芍12g。
  • 功效:补气养血、升清降浊。

外感风热型眩晕

  • 主症:发热头痛、眩晕鼻塞、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
  • 配伍:眩晕草(筋骨草)15g + 菊花10g + 薄荷6g(后下) + 桑叶10g + 芦根15g。
  •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眩晕草(筋骨草或北柴胡)常用量为6-15g;研末吞服,每次1-3g;或入丸散剂。
  • 外用:筋骨草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治疗跌打肿痛引起的头晕。

使用禁忌

  • 筋骨草:性寒,脾胃虚寒者(腹痛、腹泻、畏寒)慎用;孕妇忌用,因其寒凉之性可能刺激子宫。
  • 北柴胡: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不宜单独使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需遵医嘱。
  • 配伍禁忌:眩晕草不宜与藜芦、皂荚等中药同用(十八反、十九畏);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现代研究与临床案例

现代临床观察显示,眩晕草制剂对多种眩晕症有较好疗效:

中草药眩晕草

  • 梅尼埃病:以筋骨草为主,配合泽泻、白术、茯苓,总有效率可达85%(《中国中医急症》2020);
  • 高血压性眩晕:北柴胡配伍黄芩、夏枯草,可降低收缩压10-15mmHg,改善头晕症状(《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
  • 颈性眩晕:筋骨草提取物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缓解因颈椎病导致的眩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

相关问答FAQs

Q1:眩晕草和天麻治疗眩晕有何区别?
A:眩晕草(以筋骨草为例)与天麻均治眩晕,但功效侧重不同,眩晕草性寒,长于清热解毒、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兼有热象(如面红、口苦、便秘)或外感风热导致的眩晕;天麻性平,专入肝经,功熄风止痉、平抑肝阳,对肝风内动(如高血压、癫痫引起的眩晕抽搐)效果更佳,二者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如“天麻钩藤饮”中即用天麻平肝,配黄芩、夏枯草(类似眩晕草功效)清热。

Q2:眩晕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眩晕草分寒凉(筋骨草)与辛散(北柴胡)两类,长期使用易损伤正气:筋骨草久服可能导致脾胃虚寒、腹泻;北柴胡久服可能耗伤阴液,出现口干、咽燥等,若需长期调理(如慢性眩晕),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并定期调整方剂,同时结合血压、肝功能等指标监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肺气肿患者用中草药调理有效吗?该如何科学选用与注意?
« 上一篇 昨天
翻白草翻白之名有何深意?其药用价值与应用场景是怎样的?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