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苦胆是哪种中草药?其独特功效与应用价值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地苦胆,又名苦地胆、草鞋根、土蒲公英、地胆草等,为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的干燥全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尤以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应用广泛,其名“地苦胆”,既暗示其味苦似胆,又点明其生长于地面,属苦寒之品,在传统医学中多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见长,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炎、保肝、抗菌等多重药理活性,是一味兼具药用价值与研究潜力的中草药。

中草药地苦胆

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地苦胆为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全株被白色粗毛,根茎短粗,须根多数,黄白色,味苦,茎直立,常单一,基部叶丛生,呈莲座状,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匙形,长10-20cm,宽2-5cm,先端钝尖,基部渐狭,边缘有疏锯齿,两面被毛;茎生叶少而小,互生,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成束,总苞片2-3层,外层苞片小,卵形,内层苞片披针形,花冠筒状,淡紫色或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被毛,多生于山坡、路旁、荒地、田埂等向阳处,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越南、印度、东南亚等地亦有生长,秋季开花前或秋季初采挖,洗净泥沙,鲜用或晒干切段入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地苦胆性寒,味苦;归肝、胆、肺经,其性寒凉,味苦燥泄,既能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又能利湿退黄以除湿热,还可止咳平喘以疗肺热,兼能止痛,为治疗湿热黄疸、痈肿疮毒、肺热咳嗽及湿热泻痢的常用药。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内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 利湿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小便短赤)、胆囊炎、肝炎等,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如《岭南草药志》中单用地苦胆治黄疸,即取其利湿退黄之效。
  • 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气喘,或百日咳、支气管炎等,可配伍鱼腥草、桑白皮、枇杷叶等,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清热利湿,止痢:适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黄连、木香、白头翁等,以增强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3-6g,治疗黄疸、肝炎可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效果更佳。
  •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调敷患处,治疗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使用注意

  • 地苦胆性寒,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如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慎用。
  • 孕妇禁用,其性寒凉且有活血通经之效,可能引起流产。
  • 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泻、乏力等不适。
  • 虚寒性黄疸(如面色萎黄、畏寒、小便清长)、虚寒性腹泻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苦胆的药理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活性物质包括倍半萜内酯类、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中草药地苦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与活性成分
保肝利胆 地胆草内酯、地胆草酮等成分可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转氨酶(ALT、AST),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肝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所致)有保护作用。
抗炎镇痛 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挥发油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对急性、慢性疼痛模型均有缓解效果。
抗菌抗病毒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DNA复制有关。
镇咳平喘 地胆草酸、黄酮类成分能减少支气管黏膜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咳嗽频率,对氨水引咳的小鼠有镇咳作用,对组胺或乙酰胆碱所致的哮喘有平喘效果。
抗肿瘤 地胆草内酯、倍半萜类成分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如对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等有抑制作用,机制涉及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p53、Bax)。

临床应用与配伍

地苦胆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常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

  • 急性黄疸型肝炎:鲜地苦胆60g,配茵陈30g、栀子15g、大黄6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以清热利湿退黄。
  • 肺热咳嗽:地苦胆15g,配鱼腥草20g、桑白皮12g、枇杷叶10g(去毛),水煎服,每日1剂,清肺化痰止咳。
  • 痈肿疮毒:鲜地苦胆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蜂蜜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清热解毒消肿。
  • 湿热泻痢:地苦胆12g,配黄连6g、木香9g、白头翁15g,水煎服,每日1剂,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相关问答FAQs

Q1:地苦胆和蒲公英都是清热解毒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1:地苦胆与蒲公英虽均能清热解毒,但性味、归经及功效侧重不同:

  • 性味归经:地苦胆性寒,味苦,归肝、胆、肺经;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
  • 功效侧重:地苦胆苦寒之性更甚,长于利湿退黄、止咳平喘,主治湿热黄疸、肺热咳嗽,外用治蛇虫咬伤;蒲公英甘寒,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同时能通乳、利尿,主治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亦可用于热淋、小便涩痛。
  • 应用场景:地苦胆多用于肝胆湿热、肺热实证,尤其黄疸、肝炎;蒲公英更常用于乳痈、疔疮等热毒壅滞之证,兼有利尿通乳之效。

Q2:地苦胆能长期用来治疗慢性肝炎吗?
A2:不建议长期单独使用地苦胆治疗慢性肝炎。

中草药地苦胆

  • 原因:慢性肝炎多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常兼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等,单纯长期使用苦寒之品的地苦胆,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副作用,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
  • 正确用法:慢性肝炎的治疗需辨证论治,在医生指导下,地苦胆可配伍健脾益气(如黄芪、白术)、滋养肝肾(如枸杞子、女贞子)、活血化瘀(如丹参、赤芍)等药物,标本兼顾,避免长期单用苦寒药,慢性肝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必要时结合抗病毒、抗纤维化等现代医学治疗,不可仅依赖草药。

地苦胆作为民间常用草药,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使用时需严格辨证,注意禁忌,避免不当使用,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其药理活性与临床价值将进一步被阐明,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仙灵脾是何中药?有何功效与使用禁忌?
« 上一篇 今天
猪肉与中药材搭配食用有哪些禁忌与功效?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