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灵脾,又名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常用补肾助阳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有使人淫脾”之功效而得名“仙灵脾”,其性味辛、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症,被誉为“补火助阳之要药”。
基源与性状
仙灵辛主产于陕西、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晒干或阴干,药材性状因产地不同略有差异:淫羊藿茎细长,棕褐色,有纵纹;叶片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或披针形,长3-8cm,宽2-6cm,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刺锯齿,叶表面黄绿色或浅棕绿色,光滑,背面灰绿色,叶脉突出,叶基有对称的刺毛;气微,味苦,以叶片多、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仙灵脾的药理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含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糖类、挥发油及无机元素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如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朝藿定A/B/C)是其补肾助阳的核心成分。
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淫羊藿苷 | 促进性激素分泌,改善性功能障碍;抑制破骨细胞,防治骨质疏松 |
木脂素类 | 淫羊藿脂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增强机体抵抗力 |
多糖类 | 淫羊藿多糖 | 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降血糖、调节血脂 |
挥发油 | 植物醇、有机酸 | 抗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药理作用研究
- 改善性功能:仙灵辛能显著增加雄性大鼠睾丸指数、精囊腺重量,提高血清睾酮水平,促进阴茎勃起功能,对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有显著改善作用。
- 抗骨质疏松:淫羊藿苷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
- 免疫调节:多糖类成分能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既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又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 心血管保护:黄酮类成分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冠心病、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
- 抗衰老与抗疲劳:其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同时可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含量,增强耐力,缓解疲劳。
临床应用与配伍
仙灵脾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根据不同证型常配伍其他中药使用:
- 肾阳虚衰之阳痿遗精:配伍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如赞育丹;或单用仙灵辛500g,白酒1000ml浸泡,每次10-20ml,每日2次。
- 筋骨痿软、腰膝酸软:配伍杜仲、牛膝、熟地黄,如青娥丸;或与骨碎补、续断同用,增强强筋骨之效。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或与桂枝、附子同用,温经通络止痛。
- 更年期综合征:配伍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肾阴、补肾阳,改善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症状。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现代制剂有淫羊藿片、淫羊藿胶囊等,需遵医嘱服用。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者忌用,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
- 湿热下注、阳事易举者禁用,以免助火生热。
- 孕妇、儿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 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温燥过度导致上火。
相关问答FAQs
Q1:仙灵脾和淫羊藿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仙灵脾是淫羊藿的别称,二者为同一种中药材,历代本草中“仙灵脾”“淫羊藿”之名常混用,现代《中国药典》将二者统一收载为“淫羊藿”,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属的干燥地上部分,临床应用无区别。
Q2:服用仙灵脾后出现口干、便秘等上火症状怎么办?
A2:仙灵辛性温,若服用过量或体质偏热者,可能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此时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食用绿豆、百合、梨等清热食物缓解,若症状较重,可遵医嘱服用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清热泻火药物,必要时咨询医师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