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治法,指通过使用具有补益元气作用的中草药,改善人体气虚状态,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气虚常见于脾、肺、心等脏腑,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症状,合理应用益气中草药可有效调理此类病症,以下为常见益气中草药的详细介绍及配伍应用。
常见益气中草药功效与适用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参考) | 使用注意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 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自汗、水肿 | 煎服9-30g,或入丸散 | 实热证、阴虚阳亢者忌用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虚食少、肺虚喘咳 | 煎服3-9g,另煎兑服 | 反藜芦,实热证、湿热证忌用 |
白术 | 甘、苦,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水肿、胎动不安 | 煎服6-12g,炒用可健脾止泻 | 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 |
甘草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 脾虚乏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疮疡肿毒 | 煎服3-10g,生用清热解毒,炙用补中益气 | 大剂量久服水肿,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经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 | 脾肺气虚、食少倦怠、气虚咳喘、气血两虚 | 煎服9-30g,或入丸散 | 实热证、气滞实证忌用 |
山药 | 甘,平,归脾、肺、肾经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 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 煎服15-30g,炒用健脾止泻 | 湿盛中满、有积滞者忌用 |
大枣 | 甘,温,归脾、胃经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脾虚食少、乏力便溏、血虚萎黄、失眠多梦 | 煎服6-15g,劈开煎煮 | 湿热、痰热、齿痛、虫病者忌用 |
太子参 |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 补气生津,健脾润肺 | 脾肺气虚、体倦乏力、气阴两虚、口干咽燥 | 煎服9-30g | 实热证不宜单独使用 |
黄精 | 甘,平,归脾、肺、肾经 |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 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肺虚燥咳、精血不足 | 煎服9-15g,蒸制后用 |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者忌用 |
益气中草药的配伍与应用原则
益气中草药的使用需根据气虚的脏腑、程度及兼夹症状进行配伍,若脾虚夹湿,可配伍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若气虚自汗,可配伍防风、浮小麦以固表止汗,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若气虚血亏,可配伍当归、熟地以益气养血,如八珍汤(四君子汤合四物汤),黄芪常与人参配伍增强补气功效,党参可替代人参用于轻症气虚,山药、大枣等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
相关问答FAQs
Q1:气虚的人日常如何用益气中草药调理?
A:气虚者日常可选用药性平和的益气中草药,如党参、黄芪、山药、大枣等,取黄芪15g、党参15g、山药20g、大枣5枚,煎水代茶饮,每周2-3次,可健脾益气;或用山药、莲子、薏苡仁煮粥,适合脾虚食少、乏力者,但需注意,若有实热、湿热等表现(如口苦、舌苔黄腻),应先清利湿热,不宜盲目进补。
Q2:益气中草药有没有禁忌或注意事项?
A:益气中草药并非人人适用,需辨证使用,实热证(高热、面红、口渴、便秘)、湿热证(舌苔黄腻、身重乏力)及气滞血瘀(胸胁胀痛、舌有瘀斑)者忌用,以免“闭门留寇”,人参、黄芪等药性偏温,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盗汗)者需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石斛)同用;甘草久服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患者慎用;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