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中医学“哮病”“喘证”范畴,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诱因,导致伏痰内蕴,遇感而发,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主张“发时治标,缓时治本”,通过中草药调和脏腑、祛痰平喘,达到控制发作、减少复发的目的,以下从常用中草药、配伍原则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治哮喘常用中草药及配伍思路
中医治疗哮喘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病程长短的不同,选用不同性味功效的中草药,以下为临床常用药物及分类说明:
急性发作期:宣肺平喘、化痰止咳
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需快速控制症状,多选用辛宣、温化、清泄之品,以祛除壅塞肺气的痰瘀气滞。
-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为宣肺平喘之要药,能开宣肺气,散寒通滞,常配伍杏仁增强降气止咳平喘之力,如经典方“三拗汤”,但麻黄含麻黄碱,有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的作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用量一般3-6克,需先煎去沫。
-
射干:性寒,味苦,归肺经,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尤其适用于痰热壅肺、咽喉肿痛的哮喘,常与麻黄、细辛配伍,如“射干麻黄汤”,共奏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之效。
-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心经,能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对寒饮伏肺、咳喘痰多清稀者效佳,但辛温走窜,用量不宜过大(1-3克),且反藜芦,需注意配伍禁忌。
-
款冬花:性温,味辛、微苦,归肺经,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无论寒热咳嗽均可配伍,尤宜于肺虚久咳、喘促痰少者,常与紫菀相须为用,增强润肺化痰之效。
-
葶苈子:性大寒,味辛、苦,归肺、膀胱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哮喘实证、痰壅气逆、胸胁胀满者,因其力猛,用量宜小(3-10克),需包煎,中病即止,避免伤正。
缓解期:健脾补肾、固本培元
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需扶助正气,调节肺、脾、肾功能,减少复发,多选用益气、健脾、补肾之品,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为“补气之长”,尤其适用于肺脾气虚、易感冒、自汗的哮喘患者,常与白术、防风配伍成“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少痰湿生成,常与茯苓、党参同用,如“六君子汤”,健脾化痰。
-
淫羊藿: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能补肾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不足、喘促日久、动则加剧的“肾不纳气”型哮喘,常与补骨脂、胡桃肉配伍,温肾纳气。
-
五味子:性温,味酸,归肺、心、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尤其适用于久咳虚喘、肺肾两虚者,常与山茱萸、熟地黄配伍,如“都气丸”,滋肾纳气。
-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通过健脾促进水湿代谢,减少痰饮滋生,为哮喘治疗中的“健脾化痰”要药,常与半夏、陈皮同用,如“二陈汤”。
经典方剂配伍示例
为更直观展示中草药配伍规律,以下列举两个治疗哮喘的经典方剂及组成、功效:
方剂名称 | 组成(部分) | 功效主治 | 适用证型 |
---|---|---|---|
小青龙汤 |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五味子等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外寒内饮型哮喘(咳喘痰白清稀、恶寒发热) |
苏子降气汤 | 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当归、肉桂等 |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 痰壅气逆型哮喘(胸膈满闷、痰多黏稠)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哮喘有寒哮、热哮、虚哮之分,需根据症状(如痰的颜色、质地、伴随症状)选择药物,如寒哮多用麻黄、细辛,热哮宜用黄芩、桑白皮,虚哮多用黄芪、山茱萸,不可一概而论。
- 控制剂量:麻黄、细辛、附子等有毒或辛温峻猛之品,需严格把控用量,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葶苈子等泻肺药中病即止,久用易伤正气。
- 中西医结合:中草药可作为哮喘的辅助治疗,但急性发作严重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需及时就医,配合西药(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避免延误病情。
- 饮食禁忌:治疗期间需忌生冷、辛辣、油腻及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花生),以免助湿生痰,诱发哮喘。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治疗哮喘见效慢吗?需要服用多久?
A1:中草药治疗哮喘的起效时间因人而异,急性发作期通过辨证用药,通常3-7天可缓解症状;缓解期则以“固本培元”为主,需坚持服用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改善体质、减少复发,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对药物的反应,由中医师辨证调整,不可自行停药。
Q2:哮喘患者可以长期服用中草药吗?会有副作用吗?
A2:哮喘缓解期患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中草药调理,但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避免“久服偏颇”,中草药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若辨证不当或长期服用单一药物,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黄芪可能引起上火,过量使用细辛可能导致口干、心悸),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