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也潜藏于内,新陈代谢减慢,此时合理选用中草药调理,能顺应“冬藏”的自然规律,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冬季中草药多具温补、滋阴、散寒、敛汗等功效,既能驱散体内寒邪,又能滋养阴液润燥,兼顾扶正与祛邪,以下从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功效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几种冬季常用的中草药。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表皮黄棕色,具纵皱纹,主产于甘肃、云南等地,其根通常在秋冬两季采挖,以支根粗壮、油润、香气浓郁者为佳,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被誉为“补血圣药”,传统中医认为,当归既能补血活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又能调经止痛,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还可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肠燥便秘。《本经》记载其“主咳逆上气”,现代研究则发现,当归含挥发油、有机酸等成分,能促进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冬季用当归3-10克与羊肉、生姜同炖,可温中补血,适合血虚体质者食用。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断面纤维性强,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根条粗大、断面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是“补气之长”,其功效重在补气升阳,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又能固表止汗,治疗气虚自汗、表虚不固,还能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甲苷、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心肌缺血,冬季用黄芪9-30克煎汤代茶,或与红枣、枸杞同煮,能补气固表,提升机体抗寒能力,尤其适合气虚易感冒者。
枸杞为茄科落叶灌木,果实椭圆形,鲜红色,称“枸杞子”,主产于宁夏、甘肃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至果皮起皱,以粒大、色红、肉厚、籽少者为佳,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是滋补肝肾的良药,其功效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还能润肺止咳,适用于阴虚劳嗽,枸杞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肝脏等作用,冬季用枸杞6-12克泡水、煮粥或煲汤,如与山药、莲子同食,可增强滋阴补肾之效,适合长期用眼过度、肝肾阴虚的人群。
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纺锤形,表面灰褐色,断面灰绿色或黄褐色,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以个大、体重、质坚、皮光滑者为佳,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是“止血要药”与“活血圣药”,其止血兼能化瘀,可用于各种出血症,如咯血、吐血、崩漏等;活血定痛,善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含三七皂苷、黄酮类成分,能止血、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冬季用三七3-9克研末吞服,或与鸡肉、排骨同炖,可活血化瘀、强筋骨,适合跌打损伤后恢复期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防调理。
阿胶为驴皮去毛熬制成的固体胶,呈黑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主产于山东、浙江等地,以冬至前后熬制者为佳,古称“冬至阿胶贵如金”,阿胶性平,味甘,归肺、肝、肾经,是补血滋阴的佳品,其功效为补血止血,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多种出血症;滋阴润燥,用于阴虚心烦、失眠、虚劳咳嗽,阿胶含胶原蛋白、多种氨基酸,能促进造血,改善钙平衡,增强免疫力,冬季用阿胶3-9克烊化兑服,或与黄酒、黑芝麻同蒸,可补血滋阴,适合血虚、阴虚体质者,尤其适合女性冬季调理。
杜仲为杜仲科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弹性丝,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4-6月剥取树皮,晒干或微火烘烤,以皮厚、块大、去净粗皮、断面丝多者为佳,杜仲性温,味甘,归肝、肾经,是补肝肾、强筋骨的要药,其功效为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还能安胎,适用于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杜仲含杜仲胶、绿原酸等成分,具有降血压、利尿、增强免疫等作用,冬季用杜仲6-15克煎服,或与牛膝、续断同煮,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适合中老年人腰膝酸软、肾虚腰痛者。
肉苁蓉为列当科寄生草本,肉质茎扁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断面淡棕色,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等地,春季采挖,晒干,用盐渍者称“咸苁蓉”,漂去盐分者称“淡苁蓉”,肉苁蓉性温,味甘咸,归肾、大肠经,是“补阳而不燥,滋阴而不腻”的良药,其功效为补肾阳,益精血,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腰膝冷痛;还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肉苁蓉含肉苁蓉苷、多糖等成分,能增强性功能,调节内分泌,促进排便,冬季用肉苁蓉6-12克煎服,或与火麻仁、当归同煮,可补肾润肠,适合老年肾阳虚、便秘者。
以下为上述中草药关键信息归纳:
名称 | 性味 | 功效 | 适用人群 | 注意事项 |
---|---|---|---|---|
当归 | 甘辛温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肠燥便秘 | 月经过多者慎用 |
黄芪 | 甘微温 |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 气虚乏力、自汗、水肿 | 实热证、表实邪盛者忌用 |
枸杞 | 甘平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视力减退 | 外感实热者慎用 |
三七 | 甘微苦温 |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出血症 | 孕妇慎用 |
阿胶 | 甘平 |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 血虚心悸、阴虚失眠、虚劳咳嗽 |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
杜仲 | 甘温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肾虚腰痛、胎动不安、筋骨无力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肉苁蓉 | 甘咸温 |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 |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肠燥便秘 | 腹泻便溏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冬天进补是否所有人都适合用温补中草药?
解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温补中草药(如黄芪、肉苁蓉)性多温燥,实热体质(表现为口干舌燥、便秘、易上火、舌红苔黄)、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者不宜过量使用,否则易助热伤阴,加重“上火”症状,感冒、发热期间应暂停进补,以免“闭门留寇”,使病邪难以排出,脾胃虚弱者(食少腹胀、便溏)直接使用滋腻温补之品(如阿胶、熟地)易碍胃,需配伍健脾消食之药(如陈皮、山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辨证体质(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选用合适药材,避免盲目进补。
问题2:冬季中草药如何搭配使用更有效?
解答:冬季中草药搭配需遵循“辨证施补、相辅相成”原则,气虚血虚者,可用黄芪(补气)配当归(补血),即“当归补血汤”,增强气血双补之效,适合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者;肾阳不足伴肠燥便秘者,可搭配肉苁蓉(补肾阳)与火麻仁(润肠通便),标本兼顾,缓解腰膝冷痛、便秘;阴虚者可用枸杞(滋阴)配麦冬(养阴阴)、沙参(润肺),增强滋阴润燥效果,适合干咳少痰、口咽干燥者,温补药易助热,可适当佐少量清热药(如菊花、金银花)或理气药(如陈皮、砂仁),防止“上火”或“滞气”,具体搭配需结合个人体质、症状及基础疾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配伍导致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