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逾千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檗木”,后世因“柏”字易混,遂以“黄柏”代称,其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在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疮疡肿毒、骨蒸劳热等病症治疗中地位卓著,素有“清热燥湿之要药”“下焦湿热之专品”的美誉。
来源与产地
黄柏分为“川柏”与“关柏”两大类:川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以四川峨眉、雅安者质佳,外皮灰棕色或黄褐色,内层黄色至黄棕色,断面纤维性,味极苦;关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主产于东北、内蒙古等地,外色较浅,内层鲜黄色,断面略呈颗粒状,苦味稍逊,传统认为川柏品质更优,现代药理研究则二者主要成分差异较小,均可入药,采收多在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剥取树皮,晒干至六成时压平,再晒干或切片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黄柏性寒,味苦,沉降入里,主入肾、膀胱、大肠经,其苦寒之性善清下焦湿热,又能泻火解毒、退虚热,兼具燥湿与坚阴之效,具体功效主治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清热燥湿,善治下焦湿热
黄柏苦寒燥湿,尤善清泻下焦膀胱、大肠湿热,为治疗湿热病症的要药,若湿热下注致足膝红肿热痛、筋骨痿软,常配苍术(如二妙散),一燥一清,共奏清热燥湿、舒筋活络之效;湿热蕴结大肠致泄泻、痢疾、里急后重,可配黄连、白头翁(如白头翁汤),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湿热下注致带下黄稠、阴部瘙痒,常配山药、芡实、车前子(如易黄散),清热利湿、固涩止带;湿热蕴膀胱致小便短赤、热涩淋痛,可配茯苓、泽泻、滑石(如八正散加减),清热利通淋。
泻火解毒,疗疮疡湿疹
黄柏苦寒,能清泻实火、解热毒,为疮疡肿毒、湿疹湿疮之常用药,若热毒炽盛致痈肿疔疮、丹毒红肿,可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如五味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湿热浸淫肌肤致湿疹、湿疮、皮肤溃烂、渗出不止,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常配苦参、地肤子(如苦参汤),燥湿杀虫、敛疮止痒;水火烫伤、皮肤溃烂,可研粉麻油调涂,清热解毒、生肌收口。
退虚热,除骨蒸劳热
黄柏入肾经,能清虚热、退骨蒸,适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等症,常配知母、熟地黄、山茱萸(如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配地骨皮、鳖甲、秦艽(如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治虚劳发热、午后潮热;配熟地黄、龟甲、锁阳(如大补阴丸),滋阴潜阳,治阴虚阳亢之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其他功效
黄柏尚有燥湿止泻之效,可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久痢,常配党参、白术、茯苓(如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现代研究还发现其有降血糖作用,可用于糖尿病辅助治疗,常配天花粉、黄连、麦冬等。
现代研究与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黄柏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为主,含量约1.4%-4%,主要包括小檗碱(berberine,含量最高,0.6%-2.5%)、黄柏碱(phellodendr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等;黄酮类成分有黄柏酮(obacunone)、黄柏内酯(obaculactone)、柚皮素(naringenin)等;挥发油含柠檬烯(limon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等;此外尚含多糖、甾醇等成分。
药理作用
- 抗菌抗病毒: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是其治疗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的基础;
- 抗炎:黄柏碱、小檗碱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关节炎、皮炎等有抗炎作用;
- 降血糖: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调节糖代谢,辅助降血糖;
- 抗氧化: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延缓衰老;
- 免疫调节:黄柏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
- 心血管保护:小檗碱能降血压、降血脂,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细胞。
临床应用与配伍
黄柏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以增强疗效:
配伍药物 | 功效侧重 | 主治病症 |
---|---|---|
苍术 | 清热燥湿,舒筋活络 | 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筋骨痿软(二妙散) |
黄连 | 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 湿热痢疾、热毒泻痢(葛根芩连汤) |
知母 | 滋阴降火,退虚热 | 阴虚火旺之骨蒸劳热、盗汗(知柏地黄丸) |
地黄 | 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
蒲公英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热毒疮疡、乳痈、肠痈(五味消毒饮) |
使用注意事项
黄柏性寒苦燥,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易致腹痛、腹泻);阴虚发热者不宜单用(苦燥伤阴);孕妇慎用(寒性可能伤胎);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3-12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
- 长期服用:不宜久服(苦寒伤胃、伤阴),中病即止。
相关问答FAQs
Q1:黄柏和黄连都是清热燥湿药,二者有何区别?
A:黄柏与黄连均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性味归经与功效侧重有别:黄连苦寒更甚,主入心、胃、肝经,尤善清心胃实火、燥中焦湿热,常用于湿热泻痢、高热神昏、胃火牙痛、心火亢盛之失眠;黄柏苦寒沉降,主入肾、膀胱、大肠经,善清下焦湿热、退虚热,尤长于治疗下焦湿热证(如热淋、带下、足膝肿痛)及阴虚骨蒸劳热,简言之,“黄连清上焦,黄柏清下焦”。
Q2:黄柏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黄柏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苦燥,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同时苦燥易伤阴津,可能引发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辅助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益阴药物(如党参、麦冬),并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中病即止,避免久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