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椒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山椒,作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论述,山椒不仅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将从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方法、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对山椒药材进行详细阐述。

山椒药材

来源与别名

山椒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的干燥成熟果皮或根皮,以果皮入药最为常见,其原植物主要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前者主产于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习称“川椒”“蜀椒”,品质优;后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称“野花椒”或“山椒”,部分地区将竹叶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的果皮也作山椒使用,山椒的别名颇多,如花椒、川椒、红椒、巴椒、凤眼椒等,不同名称多与产地、形态或炮制方法相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山椒性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肾、肝经,其辛温之性可温中散寒,苦燥之性能燥湿止痛,芳香之气可醒脾开胃,兼有杀虫止痒之效,根据《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记载,山椒的主要功效及主治病症如下:

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山椒温燥之性善走中焦,能温暖脾胃,驱散寒邪,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胃寒呃逆等寒邪中焦证,如《名医别录》言其“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本草衍义》则指出其“治脾胃虚冷,泄泻痢久,不止”。

燥湿止痛,杀虫止痒

山椒味苦而燥,可燥湿除痹,杀虫止痒,用于寒湿痹痛(如关节冷痛、腰膝酸软)、虫积腹痛(如蛔虫、绦虫病)以及湿疹、疥癣、阴痒等皮肤瘙痒性疾病,现代临床也常用于治疗寒湿脚气、牙痛等。

增进食欲,消食化积

其挥发油成分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增强食欲,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化学成分

山椒的药理活性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挥发油

含量约1%-3%,是山椒特殊香气的主要来源,主要成分为柠檬烯(20%-30%)、月桂烯(10%-15%)、桧烯、芳樟醇等,具有抗菌、驱虫、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

酰胺类生物碱

为山椒的特征性成分,包括山椒素(sanshool)、羟基-α-山椒素(hydroxy-α-sanshool)、花椒酰胺(xanthoxylamide)等,是其“麻味”的主要来源,具有镇痛、抗炎、局部麻醉作用。

山椒药材

生物碱类

除酰胺类外,还含茵芋碱(skimmianine)、白鲜碱(dictamnine)、花椒宁碱(xanthoxynine)等,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抗溃疡等作用。

黄酮类

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等活性。

有机酸及其他

含棕榈酸、亚油酸、挥发油中的酚类物质,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椒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山椒挥发油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胀气;其提取物能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溃疡作用显著,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菌与抗炎作用

山椒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有较强抑制效果;酰胺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镇痛与麻醉作用

羟基-α-山椒素可通过激活TRPV1受体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效果,对牙痛、神经痛、关节炎疼痛等有缓解作用,且成瘾性较低。

驱虫与抗氧化作用

山椒中的香茅醇、柠檬烯等成分能麻痹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促进其排出;黄酮类和酚类物质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

山椒药材

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山椒提取物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如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临床应用

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山椒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消化系统疾病

  • 寒性胃痛、呕吐:配干姜、党参、白术,如《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含蜀椒、干姜),温中散寒,止痛止呕。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山楂、麦芽、陈皮同用,增强消食导滞作用。
  • 蛔虫性腹痛:单用炒研粉服,或配乌梅、使君子,增强驱虫效果。

风湿痹痛与跌打损伤

  • 寒湿痹痛:配附子、桂枝、威灵仙,温经散寒,除痹止痛,可煎汤内服或外用熏洗。
  • 腰膝冷痛:与杜仲、牛膝、补骨脂同用,温肾壮阳,强筋骨。

皮肤科疾病

  • 湿疹、阴痒:煎水外洗,或配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燥湿杀止痒。
  • 疥癣、脚气:研末调敷,或与明矾、硫黄共研,增强杀虫效果。

其他应用

  • 牙痛:花椒粒咬于痛处,或煎水含漱,利用其麻醉止痛作用。
  • 冻疮、疮疡溃烂:外用花椒油(麻油煎花椒)涂擦,活血散寒,促进愈合。

炮制方法

山椒的炮制方法不同,其药性和功效有所差异,常用炮制方法如下:

炮制方法 工艺 性味 归经 功效特点 适用病症
生品 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辛,温 脾、胃、肾、肝 杀虫止痒,温中散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脘腹冷痛
炒黄 文火炒至表面呈焦黄色,有香气逸出 辛,温 脾、胃、肾、肝 温中散寒力增强,和胃止呕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泄泻
盐炒 净花椒用盐水拌匀(每100kg花椒用盐2kg),闷透,文火炒干 辛、微苦,温 肾、脾 温肾助阳,引药入肾 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水洗或含漱。
  • 驱虫或止痛时,可适当增加用量至6-9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使用注意

  1.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症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忌用;孕妇慎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慎用。
  2. 配伍禁忌:不宜与玄参、麦冬、犀角等寒凉药同用;不宜与附子、乌头等热性药过量同用,以免助火伤阴。
  3.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致头晕、恶心、呕吐、口唇发麻,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抽搐,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外用过量可引起皮肤红肿、灼痛,应稀释使用。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山椒的研究从传统经验向现代药理、临床及质量控制拓展:

  • 活性成分研究: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已鉴定出多种酰胺类、生物碱成分,并发现羟基-α-山椒素的镇痛机制与TRPV1受体相关,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提供基础。
  • 临床应用拓展:山椒提取物被用于开发口腔麻醉剂、止痒制剂、天然食品防腐剂等;临床试验显示,其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疗效。
  • 质量控制:《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山椒中羟基-α-山椒素含量,确保药材质量稳定;指纹图谱技术也用于鉴别不同产地、品种的山椒,保障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山椒和花椒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在功效上有何区别?
山椒是花椒的别称之一,通常指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部分地区也指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皮,两者在基源上相近,功效基本一致,均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止痛、杀虫止痒的作用,但传统认为川椒(四川产花椒)品质更优,温中散寒力较强;而野花椒(部分地区称“山椒”)的麻味较淡,杀虫止痒功效稍逊,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日常生活中用山椒(花椒)作为调味品,是否需要注意药用禁忌?
日常食用山椒作为调味品,一般少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阴虚火旺者(如经常口干、手心发热、夜间盗汗)应减少食用,以免加重“上火”症状;二是孕妇不宜过多食用,花椒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三是患有痔疮、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者慎食,因其辛温之性可能加重局部充血;四是对花椒过敏者应避免食用,以免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若需长期或大量食用作为药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导致中毒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网上店靠谱吗?选购质量与效果如何兼顾?
« 上一篇 昨天
中草药治疗疱疹真的有效吗?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