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金不换,又名三七、田七、人参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干燥根及根茎,因“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独特功效,被古人誉为“金不换”,意为其价值连城,难以用黄金交换,其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栽培历史逾600年,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也是云南白药的核心成分之一。
植物形态方面:金不换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肉质,呈类圆锥形或短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常有茎基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俗称“筋条”),茎直立,丛生,绿色或带紫色,掌状复叶,3-6片轮生于茎顶,小叶片椭圆至长圆,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花小,黄绿色,核果浆果状,熟时红色,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为主,采挖后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干燥后即为生三七;经蒸制后为熟三七,药性偏温,补益力更强。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金不换味甘能补,微苦能泄,性温能通,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伤正,堪称“止血化瘀第一要药”,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常用于:1. 出血性疾病: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对各种出血症,无论虚实寒热,均可配伍应用,尤以兼有瘀滞者为宜,2.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如跌打肿痛、胸胁刺痛、产后瘀阻腹痛等,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常配伍乳香、没药、红花等活血化瘀药,3. 心脑血管疾病: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能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现代药理研究:金不换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皂苷类、三七素、黄酮类、多糖、挥发油等,其中三七皂苷是其活血化瘀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能促进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实现“双向调节”凝血功能,三七素则具有显著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金不换还含有人参皂苷Rg1、Rb1等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炎、抗氧化、保护神经、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
临床应用:内服可煎汤,常用量3-10g;研末吞服,每次1-3g,效果更佳;也可入丸散剂,外用可研末撒布或调敷患处,如治疗跌打损伤,可用生三七粉3g,黄酒送服,同时用三七粉调醋外敷;治疗吐血衄血,可用三七粉2g,藕汁或温开水送服,需注意:孕妇慎用,因活血化瘀可能引起流产;血虚无瘀者忌用,以免耗伤气血;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服用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金不换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 皂苷类 | 人参皂苷Rg1、Rb1、三七皂苷 | 总皂苷≥8% | 活血化瘀、抗血栓、抗心肌缺血 | | 氨基酸类 | 三七素(田七氨酸) | 0.7%-1.0% | 止血、缩短凝血时间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等 | 2.5%-3.5% | 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 | | 多糖类 | 三七多糖 | 1.5%-2.5% | 增强免疫、调节血糖 |
相关问答FAQs: 问:金不换和三七是同一种药材吗?有什么区别? 答:金不换是三七的别称之一,两者为同一植物,无本质区别,三七是正式药名,而“金不换”因其珍贵功效和民间传说得名,二者在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上完全相同,市场上可视为同一药材使用。
问:哪些人群适合服用金不换?有哪些禁忌? 答:适合人群:1.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2.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者,如运动损伤、术后瘀肿;3.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冠心病、高血脂患者(需遵医嘱);4. 工作压力大、易疲劳的亚健康人群(熟三七补益效果更佳),禁忌人群:1. 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活血化瘀可能增加出血风险);2. 血虚无瘀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无瘀斑疼痛等);3. 对三七过敏者;4. 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可能影响解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