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药材,又称铜青、铜锈、铜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矿物药,为铜器或铜矿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经二氧化碳、水分及微量盐类作用自然生成的碱式碳酸铜结晶,或人工以醋涂铜表面后生成的绿色粉末,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以其解毒杀虫、去腐敛疮之效,在外科、皮肤科及眼科疾病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铜绿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含铜量通常在50%-60%之间,兼具药理作用与毒性,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规范。
来源与加工
铜绿的自然生成多见于铜制器具表面,如古代铜钱、铜器、铜管道等,在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逐渐形成绿色粉末状附着物,传统采收多选择铜器锈蚀较厚处,刮取绿色部分,除去杂质后研细即可入药,人工培养则将铜板或铜屑用醋浸泡,置于温暖潮湿处,数周后表面即生成铜绿,刮取洗净、干燥后备用,现代药典规定,铜绿需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含铜量按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计不得少于95%,且重金属铅、砷等含量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性状鉴别
铜绿药材的性状特征可通过以下表格直观呈现:
项目 | 描述 |
---|---|
颜色 | 绿色至蓝绿色,表面常因风化而带灰黑色或棕黄色斑点 |
形态 | 粉末状、细小颗粒或松脆块状,手捻有滑腻感 |
气味 | 微酸,略似铜腥气 |
质地 | 质松脆,易碎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乙醇,溶于稀盐酸、稀硝酸,生成蓝色铜盐溶液;遇氨水生成蓝色沉淀 |
火烧反应 | 灼烧时产生黑色氧化铜,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残渣为黑色粉末 |
真品质地松脆,颜色均匀,无杂质;伪品可能为人工染色的石粉或氧化铜,颜色呆板,火烧无上述反应,需注意鉴别。
炮制方法
铜绿的炮制以净制、减毒为主,传统方法包括:
- 净制:刮取原药材,除去泥沙、杂质,用少量清水快速漂洗(避免铜绿溶解),干燥后研成细粉。
- 制铜绿:部分古籍记载用豆腐制,即取铜绿粉末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变黑,取出洗净,可降低毒性;或用甘草、黄连等药汁拌炒,以缓和其峻烈之性,现代炮制多简化为净制、研粉,直接入药,外用为主,内服需经严格炮制减毒。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性寒,味酸、涩。
归经: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 解毒杀虫:用于疮疡肿毒、疥癣湿疹、顽癣瘙痒等,铜绿性寒,能清热解毒;酸涩之性可杀虫止痒,常配伍雄黄、轻粉等,制成散剂或油膏外涂,如《外科正宗》之“铜绿散”,治疥癣、湿疮。
- 去腐敛疮:适用于溃疡久不收口、腐肉不去、窦道流脓等,其腐蚀作用可促进腐肉脱落,收敛之能助新肉生长,常配伍枯矾、冰片,研撒患处。
- 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取少许铜绿研粉,点于眼角,可清热消肿、去翳明目,如《普济方》用铜绿治“眼生肤翳”。
- 涌吐痰涎:古代偶用于风痰壅盛、喉痹不通,内服催吐,但因毒性大,现代已极少使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含铜量约57.5%;尚含少量氧化铜(CuO)、硫酸铜(CuSO₄)等杂质,以及铅、铁、锌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 抗菌抗炎:铜离子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生长;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
- 腐蚀与收敛:对皮肤、黏膜有轻度腐蚀作用,可软化、剥离腐肉;同时促进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减少分泌物,加速溃疡愈合。
- 促进伤口愈合:铜是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重要成分,参与胶原蛋白合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低浓度铜离子可促进伤口修复。
- 抗真菌:对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外用治疗足癣、体癣有效。
临床应用与使用注意
临床应用:
- 外科疾病:化脓性感染、慢性溃疡(如臁疮)、烧烫伤(Ⅱ度以下),用铜绿散(铜绿、松香、枯矾等)撒布患处,或制成油纱条外敷。
- 皮肤科疾病:疥癣、神经性皮炎、湿疹,配伍硫磺、苦参,制成酊剂或软膏外涂;痤疮(尤其脓疱型)用铜绿粉与白凡士林调敷,每日1次。
- 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用铜绿0.1g、冰片0.01g,研极细粉,点眼角,每日2-3次(注意用量,避免刺激)。
使用注意:
- 毒性警示:铜绿为含铜重金属制剂,过量使用可致铜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肾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内服需严格遵医嘱,每日剂量不超过0.1g,且不宜久服。
-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老人及体虚者慎用。
- 外用规范:不宜大面积或长期使用,避免经皮肤吸收;面部、黏膜部位使用时需谨慎,防止腐蚀;用药期间若出现红肿加重、过敏反应,立即停用并清洗。
- 储存方法:密封避光保存,与食物、药品分开存放,防止误服。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对铜绿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抗菌、抗炎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但对其毒性机制和临床安全性评估更为严格,研究表明,铜绿的疗效与铜离子释放浓度密切相关,低浓度有效,高浓度则毒性显著,部分研究尝试将铜绿纳米化,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但尚处于实验阶段,临床应用仍以传统外用为主,内服已基本淘汰,因重金属风险,部分国家已将铜绿从药典中删除,我国《中国药典》(2020年版)仍收载其标准,但强调“外用适量,内服宜慎”。
相关问答FAQs
Q1:铜绿药材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1:铜绿含重金属铜,具有一定毒性,过量使用或内服可导致铜中毒,损害肝、肾、神经系统等,使用时需注意:①严格限制剂量,外用适量,内服需遵医嘱(每日不超过0.1g);②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慎用;③外用避免大面积或长期使用,面部、黏膜部位慎用;④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
Q2:铜绿在现代临床中还有应用吗?主要用于哪些疾病?
A2:现代临床中,铜绿主要作为外用药,用于部分皮肤科、外科及五官科疾病,如:①疥癣、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配伍其他药物制成散剂或软膏;②慢性溃疡、烧烫伤(Ⅱ度以下),通过去腐敛疮促进愈合;③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等眼病,少量点眼,但因毒性风险,其应用已大幅减少,逐渐被更安全的抗菌药物替代,内服几乎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