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蛇类药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后世医家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阐述了其药用价值,蛇类药材性温或平,味甘、咸,归肝经,因其“走窜”之性,在祛风通络、息风止痉等方面功效显著,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惊痫抽搐等病症,是中医“虫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蛇类药材善于祛风除湿,尤其适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湿性黏滞,二者相合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蛇类以其走窜之性,能深入经络,搜风剔湿,如蕲蛇(又称“五步蛇”)性温,味甘咸,归肝经,善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筋脉挛急、历节风痛”,常与威灵仙、防风等配伍,增强祛风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蛇类含有的多种氨基酸及活性肽,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风湿症状。
蛇类不仅祛风,更能通络止痛,对瘀血阻络所致的疼痛亦有良效,其性善走窜,能通利关节经络,使气血畅通,故可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以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例如乌梢蛇性平,味甘,归肝经,功在“祛风,通络,止痉”,常用于治疗“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麻风”,对经络不通所致的肢体麻木、疼痛尤为适用,临床常以乌梢蛇研末吞服,或配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增强通络止痛之功。
蛇类药材具有息风止痉之效,是治疗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性病症的要药,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或外风引动肝风,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金钱白花蛇性温,味甘咸,归肝经,药力峻猛,善“透骨搜风,截惊定搐”,常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癫痫等重症,如《本草纲目》记载其“治风瘫,疠风,顽痹,皮肤不仁”,临床多与蜈蚣、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部分蛇类药材还具有解毒消肿之功,可用于疮疡肿毒、皮肤瘙痒等症,蛇蜕性平,味咸,归肝经,功在“祛风,定惊,退翳,解毒”,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喉痹、疔疮、痈肿、皮肤瘙痒等,如蛇蜕烧灰存性,调油外敷,可治痈肿溃烂;配伍蝉蜕、薄荷等,可治疗风热感冒所致的咽喉肿痛,现代研究发现,蛇蜕中含有抑菌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为其解毒消肿功效提供了佐证。
蛇类药材如蛇肉、蛇胆等还具有滋补强壮之效,蛇肉味甘,性温,归肝经,能“滋阴补血,强身健体”,适用于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者,蛇胆性凉,味苦微甘,归肝、胆经,功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如蛇胆川贝液即是利用蛇胆的清热化痰作用,治疗热咳痰多,需注意,蛇类滋补多需配伍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茯苓等,以免滋腻碍胃。
常见蛇类药材及其功效主治表 | 药材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 乌梢蛇 | 平,甘,归肝经 | 祛风通络,止痉 | 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皮肤风疹 | | 蕲蛇 | 温,甘咸,归肝经 | 祛风,通络,止痉 | 历节风痛,筋脉挛急,麻风 | | 金钱白花蛇 | 温,甘咸,归肝经 | 透骨搜风,截惊定搐 | 破伤风,惊风,癫痫 | | 蛇蜕 | 平,咸,归肝经 | 祛风定惊,退翳解毒 | 惊痫,喉痹,疔疮,目翳 | | 蛇胆 | 凉,苦微甘,归肝胆经 |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 |
相关问答FAQs
Q1:蛇类药材是否所有人都适用?
A1:并非所有人都适用,蛇类药材性善走窜,阴虚血燥、血虚生风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动胎;对蛇类过敏者禁用,炮制不当可能残留毒性,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Q2:蛇酒的功效和饮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A2:蛇酒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但饮用需注意:①选择正规产品,避免甲醇超标;②适量饮用,过量易伤及肝肾功能;③阴虚火旺、高血压患者不宜饮用;④不宜与西药同服,以免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