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草类是指在自然界中茎秆草质化程度较高、木质化程度较低的草本植物,或其地上部分、叶、花、果实等供药用的部位,这类药材在中医药体系中应用历史悠久,因其资源丰富、疗效确切,构成了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草类药材始终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主力,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经过千年实践检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经验。
中药材草类的分类与常见品种
草类药材可根据药用部位、生长特性、功效等维度分类,按药用部位可分为全草类(如薄荷、蒲公英)、地上部分类(如紫苏、荆芥)、叶类(如艾叶、枇杷叶)、花类(如金银花、菊花)、果实种子类(如车前子、牛蒡子)等;按生长周期可分为一年生(如马齿苋)、二年生(如当归)和多年生(如甘草)草本,以下介绍几种代表性草类药材:
薄荷
-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 应用: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常与金银花、连翘配伍;肝郁气滞所致胸闷、胁痛,可与柴胡、白芍同用,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薄荷脑、薄荷酮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并能促进胃肠蠕动。
蒲公英
- 来源: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 应用: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可内服或外捣敷;热淋、涩痛,常与车前子、白茅根配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的绿原酸、咖啡酸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提取液还能增强免疫力。
紫苏
-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枝(紫苏梗)、叶(紫苏叶)或果实(紫苏子)。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 功效: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梗理气宽中,止痛;子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 应用:紫苏叶用于风寒感冒、妊娠呕吐,可与生姜、陈皮同用;紫苏梗用于胸脘痞闷、嗳气呕吐,与半夏、枳实配伍;紫苏子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与莱菔子、杏仁合用。
艾叶
- 来源: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 应用: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可配阿胶、地黄;宫冷不孕、胎动不安,与香附、当归同用;外用可治湿疹瘙痒(煎水洗或艾条灸),现代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平喘作用,其提取物还对凝血功能有促进作用。
草类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草类药材的采收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有效成分含量和临床疗效,需根据植物生长特性、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积累动态确定。
采收时机
- 全草类:多数在植株开花前或盛花期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薄荷在开花前采,挥发油含量可达1.3%-2%);蒲公英、马齿苋等宜在夏秋两季采收。
- 叶类:宜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叶片繁茂时采摘(如艾叶在夏至前后采,挥发油含量高)。
- 花类:一般在花蕾初开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在花蕾上部由绿变白时采,绿原酸含量最高)。
- 果实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车前子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脱壳)。
加工方法
- 清洗:除去泥沙、杂质,部分药材需快速漂洗(如薄荷)以减少有效成分流失。
- 干燥:多数采用晒干或阴干(如紫苏叶、蒲公英),避免高温烘烤导致有效成分破坏;含挥发油较多的药材(如薄荷、艾叶)宜阴干或低温烘干(不超过40℃)。
- 切制:干燥后切段、切片(如紫苏梗切厚片,薄荷切段),便于储存和煎煮。
储存注意事项
草类药材因质地疏松、易吸潮,需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虫蛀;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需密封保存,避免香气散失。
草类中药材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随着现代药理学和分析技术的发展,草类药材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推动了其临床应用和新产品开发。
物质基础研究
通过色谱-质谱联用(GC-MS、LC-MS)等技术,已从草类药材中分离鉴定出多种活性成分:如薄荷中的薄荷脑(镇痛、解痉)、蒲公英中的绿原酸(抗菌、抗病毒)、金银花中的木犀草苷(抗炎、抗氧化)、甘草中的甘草酸(抗炎、保肝)等,这些成分是草类药材功效的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研究
- 抗炎抗菌:蒲公英、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破坏细菌细胞膜有关。
- 免疫调节:黄芪(豆科草本)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用于提高免疫力。
- 消化系统作用:紫苏叶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胀;枇杷叶中的三萜酸成分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新剂型开发
传统草类药材多以汤剂使用,现代开发了颗粒剂、胶囊剂、滴丸、气雾剂等剂型,如薄荷脑滴鼻剂治疗鼻炎,金银花含片缓解咽喉肿痛,提高了用药便利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中药材草类品种及应用简表
品名 | 来源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举例 | 现代研究成分 |
---|---|---|---|---|---|---|
薄荷 | 唇形科薄荷 | 地上部分 | 辛凉,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头痛咽痛 | 薄荷脑、薄荷酮 |
蒲公英 | 菊科蒲公英 | 全草 | 苦甘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疔疮肿毒、乳痈 | 绿原酸、咖啡酸 |
紫苏 | 唇形科紫苏 | 叶/梗/果 | 辛温,归肺脾经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风寒感冒、妊娠呕吐 | 紫苏醛、迷迭香酸 |
艾叶 | 菊科艾 | 叶 |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 虚寒出血、宫冷不孕 | 桉叶素、樟脑 |
金银花 | 忍冬科忍冬 | 花蕾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风热感冒、痈肿疔疮 | 绿原酸、木犀草苷 |
相关问答FAQs
草类中药材是否可以自行采摘使用?为什么?
不建议自行采摘使用草类中药材,原因如下:一是易混淆品种,部分有毒植物与药用草类外观相似(如有毒的“石龙芮”与药用“车前草”),误采可能导致中毒;二是采收时间影响药效,非最佳采收期(如开花后)的有效成分含量低,疗效不佳;三是缺乏炮制知识,生药可能含有毒性成分(如生艾叶刺激性较强),需经过炮制(如炒炭)后使用,建议在中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从正规药店购买合格药材。
如何辨别草类中药材的品质好坏?
可从以下方面辨别:
- 外观:色泽自然、均匀,无霉变、虫蛀(如薄荷叶片翠绿,发黄则变质);全草类应保留完整茎叶,无杂质(如蒲公英含根、泥沙则品质差)。
- 气味:具有该药材特有的气味,无酸败、异味(如艾叶有浓郁香气,若有霉味则变质)。
- 质地:干燥适度,手捏易碎(过湿易霉变,过脆则有效成分流失)。
- 产地:道地药材(如四川中江的菊花、甘肃的黄芪)因气候、土壤适宜,有效成分含量更高,品质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