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是临床常用的活血行气止痛中药,首载于《本草拾遗》,因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能止痛”而被历代医家推崇,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等地,浙江产者称“浙元胡”,品质最优,为道地药材。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元胡性辛、苦,温;归肝、脾经,其核心功效为活血、行气、止痛,素有“行气止痛之要药”“活血化瘀之良方”的美誉,中医认为,疼痛多由“不通则痛”所致,而元胡既能入血分活血化瘀,又能入气分行气解郁,气血同治,故对多种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均有良效,临床常用于:①胸胁胀痛,如肝郁气滞或跌打损伤所致的胸胁刺痛;②脘腹疼痛,如寒凝气滞、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痛;③痛经闭经,因气滞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经闭不行;④跌打损伤肿痛,以及肢体痹痛、头痛等,尤其对刺痛、固定痛、夜间加重的瘀血疼痛效果更佳。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元胡的止痛功效主要与其所含的生物碱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元胡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以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丙素等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这些成分共同发挥药理作用,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①镇痛作用:延胡索乙素通过阻滞中枢多巴胺受体,提高痛阈,对慢性钝痛、神经性疼痛效果显著,且不易成瘾;②镇静催眠: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安定、催眠效果;③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④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缓解胃脘疼痛;⑤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临床应用与配伍
元胡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疼痛部位和性质进行配伍,以增强疗效,如治肝郁气滞的胸胁痛,常配柴胡、香附、郁金,以疏肝理气止痛;治寒凝气滞的胃脘痛,配高良姜、香附、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治瘀血阻滞的痛经,配当归、川芎、赤芍,以活血调经止痛;治跌打损伤肿痛,配乳香、没药、自然铜,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现代制剂中,以元胡为主药的中成药如“元胡止痛片”“元胡止痛滴丸”“气滞胃痛颗粒”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方便患者服用。
使用注意
元胡虽为常用止痛药,但使用时需注意:①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②月经过多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禁用,以免加重出血;③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④阴虚火旺者慎用,因性温易助火;⑤用量一般3-10g,煎煮时宜后下,因生物碱易挥发,久煎会降低药效。
主要生物碱成分及作用
成分名称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 | 4%-1.0% | 镇痛、镇静、催眠 |
延胡索甲素(紫堇碱) | 1%-0.3% | 解痉、抑制胃酸分泌 |
延胡索丙素(原阿片碱) | 05%-0.2% | 扩张血管、降压、抗心律失常 |
延胡索丁素 | 01%-0.05% |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
相关问答FAQs
Q1:元胡止痛片和布洛芬都是止痛药,有什么区别?
A1:元胡止痛片是中药制剂,以元胡为主要成分,通过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的胸胁痛、胃脘痛、痛经等,作用温和,副作用较小,不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布洛芬是西药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抗炎作用,适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和退热,起效快,但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肾损伤等副作用,两者作用机制和适用证不同,需根据病情选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Q2:元胡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元胡,元胡虽毒性较低,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其中的生物碱成分也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中医用药讲究“中病即止”,疼痛缓解后应及时停药或调整方剂,若需长期服用(如慢性疼痛患者),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以减毒增效,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盲目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