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芍的主要功效、作用及具体正确使用方法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草药宝库中,白芍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历史,成为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常用药材之一,素有“女科之花”的美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无论是妇科调理、内科杂病,还是日常保健,均有广泛应用,本文将从白芍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草药 白芍的

来源与产地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其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称“杭白芍”)、安徽亳州(称“亳白芍”)、四川中江(称“川白芍”)等地,其中浙江杭白芍、安徽亳白芍、四川川白芍被誉为三大道地产区,品质最优,传统认为,白芍以根粗壮、质坚实、类白色、无枯心者为佳,一般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即得“生白芍”;若经酒炒、炒炭或麸炒后入药,则分别称为“酒白芍”“炒白芍”“白芍炭”,不同炮制方法可增强其特定功效,如酒制可增强活血止痛作用,炒炭可增强止血功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养、敛、柔、平”四字,具体应用如下:

养血调经

白芍味酸入肝,能滋养肝血,为养血调经之要药,肝血充足,则冲脉盛、任脉通,月经可按时来潮,常用于血虚萎黄、头晕眼花、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常与当归、熟地、川芎配伍,如经典方剂“四物汤”,以增强养血调经之效;若兼气虚乏力,可加人参、白术,即“八珍汤”;若兼肝肾阴虚,头晕耳鸣,可配伍熟地、山茱萸,如“六味地黄丸”加减。

敛阴止汗

白芍酸微寒,能敛阴液、固外泄,用于治疗阴虚阳浮之自汗、盗汗,若体虚自汗,常与黄芪、麻黄根同用,如“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若阴虚盗汗,可配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以增强敛阴止汗之功,对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所致的夜热早凉、手足心热,也可与地骨皮、青蒿、鳖甲等配伍,如“青蒿鳖甲汤”,共奏养阴退热之效。

中草药 白芍的

柔肝止痛

白芍味酸入肝,能养肝血、柔肝气,缓解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所致的疼痛,若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疼痛,常与柴胡、香附、枳壳配伍,如“逍遥散”;若肝血不足之筋脉失养,肢体拘挛疼痛,可配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此方为缓急止痛之名方,常用于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等;若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可配伍白术、陈皮、防风,即“痛泻要方”,以柔肝健脾、止痛止泻。

平抑肝阳

白芍质润养阴,能平抑上亢之肝阳,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常与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药同用,如“天麻钩藤饮”;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可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芍的药用活性成分复杂,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单萜苷类、三萜类、鞣质、挥发油、多糖及苯甲酸等,其中单萜苷类化合物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以芍药苷(paeoniflorin)含量最高(通常占总提取物的1%-3.5%)。

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成分类别 代表性成分 主要生物活性
单萜苷类 芍药苷、氧化芍药苷 抗炎、镇痛、解痉、保肝、调节免疫、抗抑郁、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三萜类 白芍总苷 免疫调节(双向调节免疫活性)、抗炎、抗肝纤维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鞣质 没食子酸、儿茶素 收敛止泻、抗氧化、抗菌
挥发油 芍药醇、苯甲酸 抗菌、抗炎、解痉
多糖 白芍多糖 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 抗炎与镇痛作用:芍药苷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1β)的释放,抑制COX-2、iNOS等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显著的抗炎作用;同时能提高痛阈,缓解化学刺激或物理刺激引起的疼痛,其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部分相关。
  2. 保肝作用:白芍总苷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D-半乳糖胺所致)有保护作用,能降低ALT、AST水平,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再生,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3. 免疫调节作用:白芍总苷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炎症反应,又能增强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4. 心血管系统作用:白芍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防治价值。
  5.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芍药苷具有镇静、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能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过度激活、减少神经炎症有关。

临床应用

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白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常配伍其他药物使用,部分单方或中成药也以白芍为主要成分。

中草药 白芍的

妇科疾病

  • 月经不调、痛经:对于血虚型月经不调,症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常配伍当归、熟地、川芎;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常配伍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如“膈下逐瘀汤”加减。
  • 更年期综合征: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症见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常与知母、黄柏、熟地、龟甲等配伍,如“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阴降火、平抑肝阳。

消化系统疾病

  • 慢性胃炎、胃溃疡: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反酸、每因情志不畅加重,常配伍柴胡、香附、枳壳、甘草,即“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和胃、缓急止痛;胃溃疡属胃阴不足者,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常配伍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以养阴益胃。
  • 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泻型IBS,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常与白术、防风、陈皮配伍,即“痛泻要方”,以柔肝健脾、止痛止泻。

神经系统疾病

  •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对于血虚肝旺或肝郁化火所致的面部、肢体放射性疼痛,常配伍甘草、川芎、全蝎、蜈蚣等,以养血柔肝、通络止痛,“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可随证加减。
  • 焦虑症、抑郁症:肝郁气滞型焦虑症,症见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常与柴胡、郁金、合欢皮、酸枣仁配伍,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白芍总苷片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能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等症状,延缓关节破坏,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白芍总苷可减少激素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使用注意

尽管白芍应用广泛,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1. 禁忌人群:白芍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食欲不振;阳虚多寒者不宜单用;虚寒性便溏、慢性腹泻患者需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同用。
  2.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十八反”指出“芍药反藜芦”,故白芍不宜与藜芦同用。
  3.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慎用(虽有养血安胎之功,但性寒,需医师指导);儿童、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减,一般3-10g/日,大剂量(超过30g)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4. 炮制与用量:生白芍长于养血敛阴、平抑肝阳;酒白芍偏于活血止痛;炒白芍药性缓和,柔肝止痛力强;白芍炭多用于止血,内服煎汤,常用量为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白芍与赤芍功效有何不同?如何区分使用?
A:白芍与赤芍同来源于芍药植物,但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有显著区别,白芍味苦、酸,性微寒,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盗汗、肝脾不和之腹痛等,以“补”为主;赤芍味苦,性微寒,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常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等,以“清、散”为主,白芍偏于“补”(养血、敛阴),赤芍偏于“清”(清热、凉血、散瘀),临床使用时,若属虚证、寒证或需调和肝脾,选白芍;若属热证、瘀证或需活血化瘀,选赤芍。

Q2:长期服用白芍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副作用?
A:白芍药性相对平和,但长期服用仍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辨证论治,脾胃虚寒、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单用,以免加重寒湿;二是注意配伍,长期服用可适当配伍健脾益气药(如白术、茯苓)或温中散寒药(如干姜、生姜),以减轻其寒性;三是控制剂量,常规用量(6-15g)长期服用安全性较高,但大剂量(超过30g)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四是监测肝肾功能,长期服用白芍总苷制剂(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建议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因其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目前研究显示,在正常剂量和辨证使用下,白芍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良好。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耐旱中药材旱区种植有哪些关键技术及优势?
« 上一篇 今天
哪些药材容易种植?家庭种植简单的,新手也能轻松培育推荐?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