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草药治胃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二者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正常,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胃功能失调时,会出现胃痛、胃胀、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中草药通过辨证论治,从健脾益气、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等角度调理胃功能,临床应用广泛,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治胃中草药,并附常见胃病对应草药参考及注意事项。

什么中草药治胃

健脾益气类——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胃病

脾胃虚弱者常见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患者。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常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配伍党参、白术增强健脾效果,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多糖,可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免疫力,用量一般9-30g,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慎用。
  •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与茯苓、山药同用可增强运化功能,党参含党参苷,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液分泌,用量9-30g,实证、热证忌用。
  • 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腹胀、便溏,配伍茯苓、陈皮(即“四君子汤”加减)可健脾祛湿,白术含苍术酮,能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溃疡愈合,用量6-12g,阴虚燥热者忌用。

疏肝和胃类——适用于肝胃不和型胃病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常见胃脘胀痛、嗳气频繁、每因情绪波动加重,多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

  • 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常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胸胁苦满,配伍白芍、香附(即“柴胡疏肝散”),可缓解平滑肌痉挛,调节胃肠动力,用量3-9g,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慎用。
  • 白芍: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配伍,一柔一疏,缓解肝胃不和之胃痛,含白芍总苷,有镇痛、抗炎作用,促进胃黏膜修复,用量6-15g,虚寒腹痛者忌用。
  • 香附:性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善治肝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配伍砂仁、木香可增强行气和胃效果,用量6-9g,气虚无滞者忌用。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胃热炽盛型胃病

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致胃热,常见胃脘灼痛、口干口臭、反酸嘈杂,多见于胃炎活动期、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什么中草药治胃

  •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痢要药”,善清胃中实火,配伍吴茱萸(即“左金丸”),可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缓解胃热反酸,黄连含小檗碱,有显著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用量2-5g,脾胃虚寒者忌用。
  • 蒲公英:性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可减轻胃黏膜炎症,常用于胃炎、胃溃疡属热证者,用量10-15g,煎服或鲜品捣汁,阳虚外寒者慎用。
  • 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对胃热引起的口臭、牙龈肿痛有缓解作用,常与连翘、蒲公英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效,用量10-30g,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温中散寒类——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病

饮食生冷、素体阳虚致中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属寒证者。

  •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善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配伍高良姜(即“二姜丸”),可增强温中止痛效果,干姜含姜辣素,能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改善胃黏膜缺血,用量3-9g,阴虚内热者忌用。
  • 吴茱萸: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常用于胃寒呕吐、脘腹冷痛,与黄连配伍(左金丸),可引药下行,清肝胃之火、散脾胃之寒,用量2-5g,不宜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 高良姜:性辛热,归脾、胃经,温胃散寒、止痛止呕,善治胃寒脘腹冷痛,与香附配伍(“良附丸”),可理气散寒、温中止痛,含高良姜素,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用量3-6g,实热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消食导滞类——适用于饮食积滞型胃病

暴饮暴食或脾失健运致食积,常见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多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伴消化不良。

  • 山楂: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善消肉食积滞,配伍神曲、麦芽(即“焦三仙”),可增强消食导滞效果,山楂含山楂酸、黄酮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用量10-15g,胃酸过多、胃溃疡者慎用。
  • 麦芽:性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善消米面薯芋食积,生麦芽健脾和胃,炒麦芽消食力强,含淀粉酶、蛋白酶,可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消化,用量10-15g,哺乳期妇女不宜大量回乳用。
  • 莱菔子:性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善消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配伍山楂、陈皮,可理气消食,含脂肪油、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道积气,用量6-10g,气虚及无食积者忌用。

常见胃病类型及对应中草药参考表

胃病类型 主要症状 推荐中草药(配伍参考) 注意事项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脘胀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 脾虚者:黄芪、白术、党参;肝郁者:柴胡、白芍、香附;湿热者:黄连、蒲公英、薏苡仁 需辨证分型,避免长期服用苦寒药物
胃溃疡 胃痛规律性(餐后或空腹加重)、反酸 脾胃虚寒者:白及、海螵蛸、干姜;胃热者:黄连、浙贝母、三七 白及有收敛止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 食积者:山楂、麦芽、莱菔子;肝郁者:柴胡、枳壳、佛手 避免油腻饮食,配合饮食调理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胃脘灼痛、口苦、反流苦水 柴胡、黄芩、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餐后避免立即平卧,少食多餐

中草药治胃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是核心: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需根据症状、舌象、脉象辨证用药,如胃热误用温里药会加重病情,胃寒误用清热药会损伤脾胃。
  2. 配伍与剂量需规范:中草药配伍可增强疗效或减轻毒性,如黄连配吴茱萸可制约黄连苦寒之性;剂量需根据体质、病情调整,如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需严格把控剂量。
  3. 煎服方法有讲究:补益药宜文火久煎(如黄芪、党参),解表药宜武火快煎(如柴胡、薄荷),消食导滞药宜饭后服(如山楂、麦芽),温中散寒药宜空腹服(如干姜、高良姜)。
  4. 饮食与生活调护: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吸烟饮酒,规律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治疗胃病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胃病的见效时间取决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辨证是否准确,急性胃痛(如饮食积滞、胃痉挛)可能在服药1-2天内缓解;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病,需坚持服药1-3个月才能显著改善症状(如胃胀、反酸减轻,胃黏膜修复),若服药2周后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复诊调整方剂,避免延误病情。

什么中草药治胃

问题2:胃病患者可以自行购买中草药长期服用吗?为什么?
答:不建议自行购买中草药长期服用,原因有三:一是胃病辨证复杂,如慢性胃炎可分为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胃阴不足等证型,不同证型用药完全不同,自行用药可能辨证错误,加重病情;二是中草药需配伍使用,如黄连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需配伍干姜、党参等顾护脾胃;三是部分中草药有毒性或副作用,如附子、乌头需先煎久煎以减毒,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辨证用药,确保安全有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桑叶中药材有哪些独特功效与作用?
« 上一篇 今天
药材三七的功效究竟有哪些?日常服用有哪些禁忌与讲究须知?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