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因其“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被誉为“金不换”,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既可止血,又能活血,还具消肿定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在心脑血管保护、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多重活性,以下从传统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其作用。
传统功效与应用
止血,尤擅治出血症
三七止血功效显著,且止血而不留瘀,对不同部位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均有良好效果,传统中医认为,三七味甘能补,性温能行,既能收敛止血,又能活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如《本草纲目》记载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揪药解》言其“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临床应用时,单用三七粉即可止血,如《濒湖集简方》治吐血、衄血,用三七粉1.5-3克,温酒调服;若属血热妄行之出血,可配伍生地、丹皮、侧柏叶等清热凉血药;属气虚不摄之出血,则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摄血药,标本兼顾。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三七善于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运行,消散瘀滞,常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痛症及癥瘕积聚,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血、衄血要药,而兼理血痢、赤痢、血痢、败血色黑,比久不止者,用药治之……兼治一切疮肿、损伤、瘀血淋漓”,对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三七可内服外用,如《本草纲目拾遗》载“山漆,一名三七,似人参,补而不峻……治跌扑瘀血,血运血瘀,血症痢症”,常配伍乳香、没药、红花等活血药,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对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癥瘕积聚(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三七可配伍川芎、赤芍、丹参等,活血通络,消癥散结。
消肿定痛,疗伤愈损
三七具消肿定痛之功,为伤科要药,对跌打损伤、金创伤、痈肿疮疡等有良效,其消肿作用既通过活血化瘀促进瘀肿消散,又通过收敛生肌促进伤口愈合,如《百草镜》言“三七,破血神药,能损新血,产前非不可用……金刃刀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现代临床常以三七粉外敷治创伤出血,或配伍当归、骨碎补、自然铜等内服,促进骨折愈合;对于痈肿初起,红肿热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共奏消痈肿、定疼痛之效。
补血益气,调理虚损
三七虽以活血化瘀见长,但其味甘能补,兼有补益之效,尤其对气血两虚、瘀血内阻之证,有“祛瘀生新”之功,如《本草汇言》云“三七,散血之药也,无论上、中、下血,凡有瘀血停滞皆用之”,对于气血亏虚兼有瘀滞者,如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头晕乏力,三七可配伍黄芪、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药,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调和,现代临床也常用于术后、产后气血虚弱,瘀血内停的调理,促进身体恢复。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素(田七氨酸)、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等,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
止血与活血双向调节
三七素是三七止血的主要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数量,从而发挥止血作用;而三七总皂苷(PNS)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纤溶系统活性,从而发挥活血化瘀作用,这种“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双向调节作用,正是三七临床应用的核心优势。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三七总皂苷是心脑血管保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同时能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三七制剂(如血塞通、血栓通)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能改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三七多糖和皂苷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NK细胞活性,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抗氧化与抗衰老作用
三七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如三七皂苷、黄酮类),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其他作用
三七还具有保肝、降血糖、促进造血、抗肿瘤等作用:三七总皂苷能减轻肝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三七皂苷Rb1等成分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改善贫血;三七中的人参二醇型皂苷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辅助用于肿瘤治疗。
三七主要功效与应用归纳表
功效类别 | 主要功效 | 适用病症 | 常用配伍 | 用法用量 |
---|---|---|---|---|
止血类 | 止血不留瘀 | 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 花蕊石、血余炭(血热出血);黄芪、党参(气虚出血) | 内服:3-9g,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
活血化瘀类 | 活血通络,消癥散结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胸痹心痛(冠心病);癥瘕积聚(子宫肌瘤等) | 川芎、赤芍、红花(跌打损伤);丹参、瓜蒌(胸痹) | 内服:煎汤,3-9g;研末,1.5-3g/次,2-3次/日 |
消肿定痛类 | 消肿止痛,疗伤愈损 | 痈肿疮疡、金创伤、骨折 | 金银花、连翘(痈肿);骨碎补、自然铜(骨折)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麻油调涂;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
补益类 | 补血益气,祛瘀生新 | 气血两虚,瘀血内阻(面色萎黄、心悸乏力);术后、产后调理 | 黄芪、党参、当归(气血亏虚) | 内服:炖汤(如三七炖鸡汤),3-10g;研末吞服 |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女性(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出血);过敏体质者(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阴虚火旺者(三七性温,易助火,症见口干、潮热、盗汗者慎用)。
- 用量与配伍:常规用量3-9g,过量服用(如每日超过10g)可能引起口干、失眠、心悸等不良反应;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
- 炮制差异:生三七(晒干或烘干)偏于止血活血,化瘀力强;熟三七(用油炸或蒸制后)偏于补血止血,补益力强,可根据病情选择。
相关问答FAQs
问:三七和丹参都有活血化瘀功效,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三七与丹参均能活血化瘀,但功效侧重不同:三七性温,味甘微苦,既善止血,又善活血,且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长于止血定痛,常用于出血症、跌打损伤、胸痹心痛;丹参性微寒,味苦,功专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心安神,偏于活血通经、凉血安神,常用于月经不调、癥瘕积聚、热病烦躁、心悸失眠等,三七“止血活血”并重,丹参“活血凉血”为主,三七温补,丹参寒清,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选用。
问:长期服用三七有没有副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答:长期服用三七需注意合理用量和辨证使用,否则可能产生副作用:①过量服用(如每日超过10g)可能引起口干、舌燥、失眠、心悸、头痛等“上火”症状,或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胀);②三七有活血作用,孕妇、月经期女性、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以免加重出血;③三七性温,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者长期服用可能助火伤阴,需配伍滋阴药(如麦冬、沙参)同用;④需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误用伪品(如莪术、菊三七,后者有毒);⑤服用期间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