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药品,公众对其药品属性认知正确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但其本质属性是“药品”,而非食品或普通保健品,明确这一认知,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草药的前提,从历史源流到现代法规,从药理特性到临床实践,中草药的“药品”属性始终贯穿其中,唯有科学认知、合理使用,才能让其治疗价值真正服务于健康。

中草药是药品

中草药的药品属性:历史与法规的双重印证

中草药的“药品”定位,早在古代医籍中便已明确。《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将365种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强调其滋补养生之效;中品“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兼具治疗与调理;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确其攻邪治病之性,无论品级如何,其核心功能始终是“疗疾”,而非日常食用,后世《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均将中草药作为“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机体平衡”的特殊物质,奠定了其药品属性的基础。

现代法规层面,中草药的药品地位更加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纳入药品范畴,规定其需经过严格的药品注册审批,生产过程需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经营需遵循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使用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中药注射剂需通过长期毒性试验、过敏试验等安全性评价;毒性药材(如附子、马钱子)需标注“有毒”及用量限制;即使是药食同源的品种(如枸杞、山药),作为药品使用时也需遵循“药食同源”目录规定的范围和剂量,这些监管要求,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并无本质区别,共同指向中草药的“药品”本质。

中草药的“双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

作为药品,中草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治疗作用,但“是药三分毒”的古训也揭示了其固有的风险,中草药的治疗作用( efficacy)与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是其“药品”属性的一体两面,不可割裂。

从治疗作用看,中草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节机体功能,在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及“治未病”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黄连素用于肠道感染,疗效确切;黄芪、人参等补益药能增强免疫力,辅助肿瘤治疗,这些案例印证了中草药作为“药品”的治疗价值。

不良反应同样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中草药相关报告占比逐年上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毒性成分直接损伤,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广防己、关木通)可致肾小管坏死、肾衰竭,甚至引发“马兜铃酸肾病”;朱砂、雄黄等含重金属的矿物药,长期服用可致汞、砷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二是剂量不当或长期使用,如甘草过量可引起水钠潴留、高血压;大黄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依赖性便秘,三是辨证错误,如风寒感冒误用清热解毒的板蓝根、金银花,可能加重病情;体虚者滥用人参,可能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失眠、烦躁、血压升高等症状。

这些风险并非否定中草药的价值,而是强调:作为药品,中草药的安全性依赖于“合理使用”——正确的辨证、适宜的剂量、规范的疗程,以及个体化调整。

中草药是药品

中草药与食品、保健品的本质区别:监管与用途的边界

为避免“中草药=保健品=食品”的认知误区,需明确三者在定义、监管、用途上的根本差异(见表1)。

表1:中草药、食品、保健品的本质区别
| 分类 | 定义 | 监管要求 | 使用目的 | 风险提示 |
|------------|--------------------------------------------------------------------------|-----------------------------------------------------------------------------|-----------------------------------------------------------------------------|-----------------------------------------------------------------------------|
| 中草药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含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 需药品注册审批,生产/经营需符合GMP/GSP,使用需遵医嘱或说明书 | 纠正病理状态,治疗疾病 | 存在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需严格辨证,不可滥用 |
| 食品 | 供人食用、具有营养和色香味感官性状的物质,不以治疗为目的 | 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生产需食品生产许可(SC),标签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 | 满足营养需求,提供能量,维持生理功能 | 一般无治疗作用,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影响健康(如高糖食品致肥胖) |
| 保健品 | 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 | 需保健食品注册(“蓝帽子”)或备案,标签需标注“保健食品”标识,不得宣传疾病治疗 | 调节机体功能,预防亚健康,辅助健康维护 | 不可替代药品,过量可能危害健康(如脂溶性维生素过量蓄积中毒) |

从表1可见,中草药的核心区别在于“治疗疾病”的目的,以及由此衍生的严格监管,食品满足“基础生存需求”,保健品侧重“健康调节”,而中草药针对“病理状态”——三者不可混为一谈,枸杞作为食品可日常食用,但作为药品(如治疗肝肾阴虚)时,需根据证型配伍其他药物,并控制剂量;蜂蜜是食品,但“枇杷止咳露”作为中成药,其含有的枇杷叶、罂粟壳等成分,则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随意饮用。

合理使用中草药:基于“药品思维”的实践原则

既然中草药是药品,使用时就需秉持“药品思维”,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辨证论治”是核心,中医治病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疾病在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用药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痰湿内盛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若辨证错误,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使用中草药(尤其是复方制剂)需经中医师辨证,不可自行套用“偏方”“验方”。

二是“剂量与疗程”需精准,中草药的安全范围与治疗剂量密切相关,如附子需先煎、久煎以降低毒性,常用剂量3-10g;细辛毒性较强,用量不得超过3g,疗程同样关键,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时,应定期复诊调整方案,避免“久服伤正”,长期服用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芩)可能损伤脾胃阳气,需配伍健脾药。

中草药是药品

三是“特殊人群”需谨慎,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属于高危人群,用药需格外小心,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弱,应避免使用成人剂量,并禁用毒性较大的药材(如马钱子、川乌);孕妇需禁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峻下逐水药(如甘遂、大戟);老人因代谢减慢,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

四是“正规渠道”是保障,购买中草药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药店,避免来源不明的野生药材、掺假药材(如用硫磺熏蒸的当归、用染色剂增色的枸杞),炮制不当的中草药(如未去毒性的生半夏、未煎透的附子)也会增加风险,需由专业人员规范操作。

中草药是历经千年验证的“药品”,其治疗价值无可替代,但“药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对待,破除“天然无毒”“食疗替代药疗”的误区,回归“辨证论治、合理用药”的中医本源,是发挥中草药优势、规避风险的关键,唯有将中草药纳入现代药品管理体系,强化公众对“药品属性”的认知,才能让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守护人类健康。

相关问答FAQs

问1:中草药因为是植物来源的,所以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自行服用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草药的“副作用”不仅来源于植物成分本身,还与炮制工艺、配伍、剂量、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长期服用含大黄的泻药可能导致依赖性便秘;过量服用人参可能引发“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即便是药食同源的枸杞,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湿热内生、消化不良,作为药品,中草药的安全性依赖于“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适宜的剂量、规范的疗程,因此不可自行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问2:感觉身体“亚健康”,可以自行购买中成药调理吗?
答:不推荐,亚健康的本质是身体功能失调,但具体证型因人而异(如气虚、阴虚、气郁、痰湿等),中成药虽方便,但仍是药品,需根据中医辨证选择,气虚者适合服用补中益气丸,但阴虚者服用则可能加重“上火”症状;痰湿体质者用六味地黄丸(滋阴)可能适得其反,需用二陈丸燥湿化痰,自行用药可能因证型不符导致调理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建议先咨询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明确体质和证型,再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调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河北药材价格缘何波动?哪些品种受影响较大?市场供需有何变化?
« 上一篇 今天
莪术药材图片如何展示其鉴别特征?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