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大力子,又名牛蒡子、鼠黏子、恶实、旁通,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的疏散风热、解毒利咽类中药,其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在中医典籍中记载颇丰,《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除恶疮”,《本草经疏》则言其“味辛能散,苦能泄,性寒能除热,故主风毒、面肿、咽喉不利”,现代研究表明,大力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应用广泛。
别名与来源
大力子的别名众多,除牛蒡子外,因果实形似小而弯曲的“大力士”手臂,民间亦称“大力子”;其成熟果实表面有灰褐色斑点,鼠黏子之名则源于其常被鼠类食用的特性,药材来源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即可入药,牛蒡植物本身亦具食用价值,其根(牛蒡根)、叶(牛蒡叶)均可作为蔬菜或保健食材,体现了药食同源的特点。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等,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中即用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
- 宣肺透疹:用于麻疹初期或疹出不畅,症见发热、咳嗽、疹点隐晦,常与荆芥、薄荷、蝉蜕等同用,如透疹凉汤,以助疹毒外透。
- 解毒利咽:治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痄腮(腮腺炎)、乳蛾(扁桃体炎),可配伍玄参、板蓝根、黄芩等,以增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效,如普济消毒饮中用牛蒡子治大头瘟。
- 润肠通便:其富含油脂,性寒质润,可用于肠燥便秘,尤其适用于风热感冒兼便秘者,常与火麻仁、杏仁等润肠药同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化学研究表明,大力子主要含以下活性成分:
- 木脂素类:以牛蒡苷(arctiin)和牛蒡苷元(arctigenin)为代表,是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作用。
- 挥发油:含牛蒡醛、牛蒡醇等,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
- 脂肪油:含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可润肠通便,调节血脂。
- 多糖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牛蒡苷元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急性炎症反应;
- 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
- 降血糖:牛蒡苷元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脂质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临床应用与配伍
大力子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以下为常见配伍方案:
病症类型 | 配伍药物 | 作用机制 |
---|---|---|
风热感冒 |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 | 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共奏辛凉解表之效 |
麻疹初期疹出不畅 | 荆芥、薄荷、蝉蜕、葛根 | 宣肺透疹,解表利咽,助疹毒外透 |
咽喉肿痛(热毒) | 玄参、板蓝根、黄芩、桔梗 |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直击咽喉热毒 |
痄腮(腮腺炎) | 板蓝根、夏枯草、柴胡、僵蚕 |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缓解腮腺肿胀 |
肠燥便秘 | 火麻仁、杏仁、瓜蒌仁、枳实 | 润肠通便,行气导滞,适用于热秘兼风热者 |
栽培与炮制
栽培要点:牛蒡喜温暖气候,耐旱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春季播种,条播或穴播,生长期需中耕除草、施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避免过早采收影响药效。
炮制方法:
- 生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利咽,多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 炒制品:取净牛蒡子,清炒至微黄,或用麸皮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放凉,炒制后苦寒之性缓和,辛散作用减弱,偏于宣肺透疹、润肠通便,适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肠燥便秘。
鉴别方法
为确保药材质量,需对大力子进行鉴别,主要方法如下:
鉴别项目 | 特征描述 |
---|---|
性状鉴别 | 果实呈倒卵形,长4-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有数条浅纵沟及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突起的花柱基,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较硬,种皮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 |
显微鉴别 | 种皮石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角形,壁厚,木化;子叶含大量脂肪油滴,呈淡黄色颗粒状。 |
理化鉴别 | 取粉末加乙醇,超声提取,滤液点于硅胶板上,用氯仿-甲醇-水(7:2.5:0.25)展开,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后显紫褐色斑点(牛蒡苷的鉴别反应)。 |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因其性寒,易伤脾胃阳气;孕妇慎用,虽无明确致畸报道,但需避免滑胎风险。
- 用量控制:常规用量3-10g,过量易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热药(如干姜、附子)同用过多,以免降低清热功效;与滋补药(如熟地、阿胶)同用时,需配伍健脾和胃药,防滋腻碍胃。
相关问答FAQs
Q1:牛蒡子与薄荷在疏散风热功效上有何区别?
A:牛蒡子与薄荷均能疏散风热,但二者侧重不同:薄荷辛凉轻清,长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透疹力强,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力强,既疏散风热,又解毒利咽,偏于肺胃风热,对咽喉肿痛、痄腮等热毒症状效果更佳,且兼能润肠通便,适用于风热兼便秘者,简言之,薄荷偏“清透”,牛蒡子偏“清泄”。
Q2:牛蒡子炒制后功效有何变化?临床如何选择?
A:牛蒡子炒制后,其苦寒之性得到缓和,辛散作用减弱,药性趋于平和,生牛蒡子长于清热解毒、利咽,多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等热毒炽盛之证;炒牛蒡子则偏于宣肺透疹、润肠通便,适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因药性缓和,透疹不伤正气)、肺气郁闭之咳嗽痰喘,或肠燥便秘,临床需根据病症寒热虚实选择,如热毒重者用生品,透疹、便秘者用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