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大宗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素有“国老”之美誉,炙甘草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通过蜜炙工艺制成,在药性、功效与应用上与生甘草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炙甘草的来源与炮制
炙甘草的基原植物与生甘草相同,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等地,以内蒙古杭锦旗、甘肃陇西等地所产品质最优,传统炮制方法为取净甘草片,用炼蜜拌炒至均匀、透心、表面呈深黄色或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炼蜜用量一般为甘草量的25%-30%,具体比例可根据药材质地和临床需求调整,现代炮制工艺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炒制温度、时间等参数控制,确保炮制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蜜炙过程不仅改变甘草的外观,更通过蜂蜜的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同时缓和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之性,使其药性由平转温,更适用于虚证、寒证。
炙甘草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炙甘草性温,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补、和、润、缓”:
- 补脾益气:蜜炙后甘草的补益作用显著增强,能补益脾气,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脘腹疼痛等症,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以增强疗效。
- 益气复脉:炙甘草能补心气、养心血,缓解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心气亏虚、心阴不足之证,代表方剂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配伍人参、阿胶、麦冬等,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 润肺止咳:蜜炙后甘草的润肺作用增强,对于肺虚咳嗽、久咳不止或燥咳痰少者,可单用或配伍桔梗、紫菀、川贝母等(如桔梗汤、止嗽散),通过补益肺气、润肺化痰以止咳。
- 缓急止痛:甘草味甘能缓,可缓解筋脉拘急、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常与白芍配伍(如芍药甘草汤),二者合用,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治疗血虚阴亏之四肢挛急。
- 调和诸药:炙甘草虽补益力强,但仍保留一定的调和作用,能缓和药性、调和脾胃,在复方中常作为“使药”,缓解峻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与附子、干姜同用时,可附子之毒,护脾胃之气。
炙甘草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虚证、寒证及需要缓急调和的病症:
- 脾胃虚弱证: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症见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常以炙甘草配伍党参、白术、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增强健脾益气、和胃化湿之效。
- 心气亏虚证:多见于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动则加重、脉律不整,炙甘草汤为代表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 肺虚咳嗽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见咳嗽声低、痰白清稀或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常与百部、款冬花、桑白皮配伍,如炙甘草百部汤,共奏润肺止咳、益气化痰之功。
- 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痉挛、肌肉痉挛等,症见疼痛时作、得温则减、舌淡苔白,芍药甘草汤为经典方,炙甘草与白芍合用,可显著缓解平滑肌痉挛,达到缓急止痛效果。
炙甘草的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g;大剂量可用至15-3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入汤剂宜后下,或与其他药物同煎;亦可入丸散剂。
-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湿盛中满、水肿者禁用,因甘草味甘易助湿壅气;高血压、低血钾患者慎用,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血钾降低;实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助热伤阴。
- 配伍禁忌: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十八反”),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
- 长期使用: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压、水肿、低血钾等,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血压。
炙甘草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炙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等,蜜炙后甘草酸含量有所降低,而甘草次酸等成分溶出率增加,药理作用发生相应变化:
- 心血管保护:炙甘草提取物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 免疫调节:甘草多糖、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适用于气虚体质者的调理。
- 抗溃疡与胃肠保护:甘草次酸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对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治疗作用。
- 镇咳祛痰:甘草黄酮类成分能抑制咳嗽中枢,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协同蜂蜜的润燥作用,增强止咳效果。
炙甘草与生甘草功效对比表
项目 | 炙甘草 | 生甘草 |
---|---|---|
炮制方法 | 炼蜜拌炒至深黄色,不粘手 |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
性味 | 性温,味甘 | 性平,味甘 |
归经 | 心、肺、脾、胃 | 心、肺、脾、胃 |
功效侧重 | 补脾益气、益气复脉、润肺止咳 |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主治病症 | 脾胃虚弱、心悸气短、脉结代、肺虚咳嗽 | 咽喉肿痛、痈疽疮毒、咳嗽痰多、脘腹挛急、食物中毒 |
常用配伍 | 党参、白术、阿胶、麦冬 | 金银花、连翘、桔梗、绿豆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炙甘草和生甘草在功效应用上有哪些核心差异?
解答:炙甘草与生甘草虽同出一源,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和功效存在显著差异,生甘草性平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适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咳嗽痰热及缓解药物毒性;炙甘草经蜜炙后药性转温,补益作用增强,偏于补脾益气、益气复脉、润肺止咳,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亏虚、肺虚久咳等虚证、寒证,生甘草“清、调”,炙甘草“补、润”,临床需根据病症性质选择使用。
问题2:哪些人群不适合使用炙甘草?使用时需注意什么?
解答:以下人群不宜使用炙甘草:①湿盛中满、水肿患者,因炙甘草味甘助湿,可能加重水肿;②高血压、低血钾患者,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血钾降低,加重病情;③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如表现为高热、口渴、便秘、舌红少苔等,使用炙甘草可能助热伤阴;④对甘草或蜂蜜过敏者,使用时需注意:①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用量,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②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物同用(十八反);③用药期间如出现水肿、血压升高、乏力加重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