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草为常用中药材,因其“透骨”之效而得名,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等功效,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其来源多样,不同品种的性状与功效略有差异,使用时需加以区分。
从来源与基原看,透骨草并非单指一种植物,而是多科植物的别称,常见品种包括大透骨草(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的干燥地上部分)、小透骨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的干燥根,部分地区作透骨草用,但非主流)、凤仙透骨草(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干燥地上部分),大透骨草(地构叶)应用最为广泛,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即可入药,其茎圆柱形,长30-50cm,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短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稀锯齿,两面被柔毛,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方面,透骨草辛、温,归肝、肾经,辛能行散温通,温可祛寒除湿,入肝经能疏筋活络,入肾经能强筋健骨,故其“透骨”之效,实指其能透达筋骨,驱除风湿,缓解筋骨拘挛疼痛,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要药。
功效主治上,透骨草的核心作用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具体而言,1. 用于风湿痹痛: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者,可配伍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如《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常以透骨草配伍桂枝、附子,增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2.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经络,致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者,可配伍乳香、没药、红花等,内服活血化瘀,外用捣烂敷患处,能快速消肿止痛;3. 用于疮疡肿毒、蛇虫咬伤:透骨草外用可解毒消肿,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记载其“杀虫,治疮毒”,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可用于疥癣、湿疹、疮疡肿痛及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选择内服或外用,内服:煎汤,常用量为9-15g,或入丸散;酒剂可增强温通之力,如透骨木酒(透骨草、白酒浸泡)适用于寒湿痹痛,外用:适量,煎汤熏洗(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或鲜品捣敷(适用于疮疡肿毒、蛇虫咬伤),需注意,外用时若皮肤有溃烂,需谨慎使用,避免刺激创面。
使用禁忌方面,透骨草辛温走窜,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如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肝阳上亢(如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者慎用;孕妇忌用,以免动胎气;不宜过量或久服,以防耗气伤阴;对透骨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为透骨草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化学成分显示,其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生物碱(如地构叶碱)、挥发油(如柠檬烯、α-蒎烯)、有机酸(如琥珀酸)及多糖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1. 抗炎镇痛:黄酮类和生物碱能抑制炎症因子(如PGE2、TNF-α)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其镇痛效果与阿司匹林相近;2. 促进血液循环:挥发油成分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加速瘀血消散和组织修复;3. 抗菌抗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预防感染;4.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表:透骨草常见品种性状与功效对比 | 植物基原 | 性状特征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 | 大透骨草(地构叶) | 茎圆柱形,被短柔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气微,味淡 | 辛、温,归肝、肾经 |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 | 凤仙透骨草(凤仙花)| 茎肉质,多分枝;叶披针形,花粉红、红或白色;蒴果密被毛;微苦、辛,性温 | 微苦、辛,温,归肝、肺经 |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治风湿痹痛、经闭腹痛、疥癣、蛇虫咬伤 |
相关问答FAQs:
-
透骨草与伸筋草有何区别?
答:透骨草与伸筋草均能舒筋活络,但功效侧重不同,透骨草辛温走窜,长于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性较峻猛,善治风湿痹痛兼瘀血者,外用可解毒消肿;伸筋草甘苦平,归肝、脾、肾经,功擅舒筋活络、除痹止痛,性较缓和,善治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尤适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软,透骨草外用更广泛(如疮疡、蛇虫咬伤),而伸筋草以内服调理筋骨为主。 -
透骨草外用是否安全?需要注意什么?
答:透骨草外用相对安全,但需注意:① 皮肤过敏者慎用,首次使用可小面积试用(如耳后),观察24小时无红肿、瘙痒、水疱等反应后再大面积应用;② 皮肤有破损、溃烂或湿疹渗出期不宜直接外敷,以免刺激创面或加重渗出,可改用煎汤熏洗;③ 孕妇、哺乳期妇女外用需咨询医师,避免成分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胎儿或婴儿;④ 外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若症状无改善(如风湿痹痛未缓解、疮疡未收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