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药材究竟蕴含哪些不为人知的功效与应用智慧?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本草纲目》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药图一千一百零九幅,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它不仅系统归纳了明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更以严谨的分类体系和翔实的药材考证,成为中医药文化的瑰宝,李时珍突破前人“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的局限,首创“纲、目、类、种”的科学分类法,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十六部,下分六十类,如草部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等,这种“从微至著,从贱至贵”的分类逻辑,已接近现代植物学分类的思路。

本草纲目里的药材

草部是《本草纲目》中种类最多的部类,共收录四百四十余种,其中人参、黄芪、甘草等补益药尤为经典,如人参,李时珍称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头痛,反胃吐食,疟疾滑泻,淋沥不通,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并详细记载其“如人形者神”的形态特征;黄芪则“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治虚自汗,痈疽不溃”,强调其“长于补气”的功效,木部药物多取自树木的根、皮、叶、果,如沉香、杜仲、茯苓,沉香“辛、微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李时珍特别指出其“产占城、真腊者,气味清长;产于海南者,气味浓烈”,以产地区分品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痛,足膝酸软”,其“折之有白丝相连”的特征,成为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兽部药物多来源于动物,如麝香、阿胶、虎骨(现代已禁用),麝香“辛、温,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李时珍记载其“香远射辟,通诸窍”,强调其“通关利脉,为方药之使者”的独特作用;阿胶“滋阴润燥,补血止血”,“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详细描述其“用阿井水煎驴皮成胶”的制作工艺,体现对炮制方法的重视。

药材名称 类别 性味 功效 经典记载(《本草纲目》)
人参 草部 甘、微苦,平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头痛,反胃吐食,疟疾滑泻。”
沉香 木部 辛、微温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 “辛,微温,无毒,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阿胶 兽部 甘、平 滋阴润燥,补血止血 “治虚劳羸瘦,阴亏血痢,腰酸骨痛。”
黄芪 草部 甘,微温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固表止汗,托疮生肌,气虚血脱者必用之。”
杜仲 木部 甘、微辛,温 补肝肾,强筋骨 “治腰脊痛,足膝酸软,小便余沥。”

李时珍在编撰过程中,不仅参考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等历代本草著作,更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他“搜罗百氏,访采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自采集标本,向药农、樵夫请教,纠正了前人诸多错误,如将“蘋”与“萍”明确区分,指出“四叶菜为蘋,田字草为萍”;通过观察指出“茯苓抱根者茯,不抱根者苓”,澄清了药材来源的混淆。《本草纲目》的价值远不止于药物学,它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分类体系被后世本草著作沿用,药材记载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至今仍是中医药院校的必读经典,自17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被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草纲目里的药材

FAQs
问题1:《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材是否都可以在现代临床中使用?
解答:并非所有《本草纲目》中的药材都适用于现代临床,部分药材如朱砂(含汞)、雄黄(含砷)等矿物药,因含有重金属,现代医学已限制使用;虎骨、犀角等动物药因保护濒危物种被禁用,古代对某些药材的功效描述可能缺乏现代药理学验证,需结合现代临床研究重新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用时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问题2: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解答:李时珍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包括实地考察(亲自采集标本、走访药农)、文献考证(对比历代本草著作,辨析真伪)、临床验证(收集民间验方,观察疗效)、比较分析(对比不同产地、不同部位药材的差异),他还注重实验观察,如通过“煮釜水”辨别水质优劣,用“银针试毒”等方法验证药物特性,体现了朴素的实证科学思想。

本草纲目里的药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土元价格为何波动?影响因素及后市行情如何?
« 上一篇 昨天
是否存在覆盖所有中药材的图片集?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