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何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甘肃陇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下辖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南部、渭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素有“千年药乡”“西部药都”的美誉,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品质卓越的中药材资源,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交易、研发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产区之一。

甘肃陇西中药材

自然禀赋与历史积淀:陇西中药材的根基

陇西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420—2778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昼夜温差大(达12—15℃),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加之黄土层深厚疏松、土层通透性好、富含钾元素,这种“干旱少雨、温差大、光照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有利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例如黄芪的甲苷含量、党参的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形成了“陇芪条粗、粉性足、味甜;陇党参根条粗大、皮肉厚实、味甘甜”的独特品质。

历史上,陇西中药材种植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唐代已是陇右地区的药材集散地,明清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陇西药材通过驼队远销西域及中原,形成了“药不过陇西不过市”的行业口碑,据《陇西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陇西已是“家家种药、户户经营”的“药都”,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通过黄河水运和陆路商道,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地区,这种千年传承的种植历史和经验积累,为陇西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道地品种与产业规模:全国“药篮子”的核心

陇西是全国公认的“道地药材之乡”,中药材品种达300余种,其中以黄芪、党参、当归、甘草、柴胡、板蓝根等品种最为著名,尤其是黄芪和党参,种植面积、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

主要道地品种及特点

  • 黄芪:陇西是“中国黄芪之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的40%,陇西黄芪(又称“陇芪”)因根条粗长、断面金圈明显、粉性足、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高(药典标准的1.5倍以上),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 党参:陇西党参(“陇党”)种植历史超600年,以“根条肥大、分枝少、质柔润、味甘甜”著称,浸出物含量高于药典标准20%,是《中国药典》党参的“标准样本”,年产量达1.5万吨,占全国党参产量的35%。
  • 当归:虽“岷归”名气更大,但陇西当归因海拔适宜、气候干燥,病虫害少,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高,成为当归的重要产区之一,年产量约8000吨。
  • 其他品种:甘草、柴胡、板蓝根等也颇具规模,其中甘草年产量超2万吨,柴胡年产量达5000吨,形成了“以黄芪、党参为主导,多品种协同发展”的种植格局。

产业规模:截至目前,陇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其中黄芪25万亩、党参18万亩、当归8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产值超50亿元,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达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年加工能力超30万吨,形成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保健品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体系与市场辐射: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经过多年发展,陇西已构建起“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交易现代化、品牌国际化”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的“风向标”。

甘肃陇西中药材

种植端: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15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园50个,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从源头上保障药材质量,黄芪种植采用“深松整地、垄作栽培”技术,使亩产提高20%,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

加工端:推动中药材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引进扶正制药、广济堂、千金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发中药饮片(如黄芪片、党参段)、中药提取物(黄芪多糖、党参皂苷)、中药配方颗粒(全国医保目录内品种全覆盖)及药食同源产品(黄芪茶、党参饼干、甘草糖果等),中药提取物年出口额超2亿美元,占全国中药提取物出口额的8%。

交易端:拥有“中国·陇西中药材交易市场”,是全国唯一“国家级中药材线下交易中心”,市场占地面积500亩,年交易额超120亿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及东南亚、中亚地区,依托“互联网+”,建成“陇药药材网”等线上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易融合,2023年线上交易额突破30亿元。

品牌端:打造“陇西黄芪”“陇西党参”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分别达86.5亿元和72.3亿元;举办“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西药交会”等活动,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挑战与展望:迈向“千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

尽管陇西中药材产业优势显著,但仍面临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品牌溢价低等挑战,加工产品仍以初级饮片为主,精深加工占比不足30%,中药材资源利用率仅50%左右;市场以原料销售为主,终端产品品牌影响力较弱。

陇西将聚焦“中医药产业+文旅康养+数字贸易”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深加工占比提升至60%;二是“数字赋能工程”,建设“中药材大数据中心”,实现种植、加工、交易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打造“数字药都”;三是“文旅融合工程”,依托李氏龙宫、渭水风情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研学游”“康养度假游”等业态,推动“药材变药旅、药区变景区”。

甘肃陇西中药材

到2025年,陇西力争中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2030年建成“千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让“千年药乡”焕发新活力,成为全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主要中药材品种及产业概况(简表)

品种 主要产地 药用部位 主要功效 种植面积(万亩) 年产量(万吨) 市场占有率
黄芪 首阳、文峰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25 8 40%
党参 权家湾、福星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18 5 35%
当归 宏图、柯寨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8 8 15%
甘草 双泉、通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5 2 20%
柴胡 碧岩、马河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4 5 12%

相关问答FAQs

Q1:陇西中药材为什么品质优于其他产区?
A1:陇西中药材品质优良,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一是气候优势,地处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有利于有效成分积累(如黄芪甲苷、党参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二是土壤优势,黄土层深厚疏松、富含钾元素,且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低,药材纯净度高;三是历史优势,千年种植经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如黄芪“春栽、夏管、秋收”的传统农时,确保药材品质稳定),陇西严格执行GAP标准,从选种、种植到采收全程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保障了药材质量。

Q2:陇西中药材如何保障质量安全?
A2:陇西建立了“从田间到终端”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源头管控,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建成GAP认证基地15万亩,统一提供种苗、农资,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二是过程监测,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每批药材赋“身份证”(二维码),记录种植、加工、检测等数据,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三是检测把关,设立国家级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对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效成分等100多项指标进行检测,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上市;四是品牌保护,对“陇西黄芪”“陇西党参”等地理标志产品实行专用标志管理,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行为,确保“陇药”品质纯正。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种植基地如何实现标准化与高效益?
« 上一篇 今天
疏肝理气为何重要呢?哪些药材最有效?功效与用法全解析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