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霉变是中药材储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不仅会导致药材有效成分流失、药效降低,还可能产生有害毒素,威胁用药安全,中药材在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若处理不当,极易受霉菌侵染而发生霉变,影响其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材霉变的原因
中药材霉变是霉菌在适宜条件下繁殖生长的结果,其发生与药材自身特性及储存环境密切相关。
内在因素
中药材自身的含水量、成分及组织结构是霉变的基础,多数中药材在采收后仍含有一定水分,若干燥不彻底,含水量超过安全限度(一般13%以下为宜),霉菌便可能利用水分生长,富含糖类、淀粉、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成分的药材更易霉变,如枸杞、黄芪、金银花等含糖量高;当归、党参等含淀粉多;杏仁、桃仁等含油脂丰富,均为霉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药材质地疏松、结构破损(如加工时切片过厚、运输中挤压破损)也会增加霉菌侵染的概率。
外在因素
储存环境的温湿度、空气流通及包装方式是霉变的关键诱因,霉菌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达70%-80%时繁殖迅速,若储存环境潮湿通风不良,如地下室、未密封的库房,或南方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易导致药材受潮,包装材料不防潮(如普通纸袋、塑料袋密封不严)、堆放时未离墙离地(地面湿气渗透)、与已霉变药材混放等,也会交叉污染引发霉变。
常见易霉变中药材种类及原因
| 药材名称 | 易霉变原因 |
|----------------|------------------------------|
| 枸杞 | 含糖量高(约50%),吸湿性强 |
| 金银花 | 花瓣疏松,表面积大,易吸附水分 |
| 黄芪 | 根部含淀粉及多糖,干燥不彻底 |
| 当归 | 含挥发油及多糖,储存不当易吸潮 |
| 杏仁 | 含油脂,受潮后酸败并发霉 |
中药材霉变的危害
霉变对中药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健康。
降低药效,影响临床疗效
霉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消耗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导致药效显著下降,黄芪中的黄芪甲苷、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受霉菌分解后,其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会减弱,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产生毒素,威胁用药安全
部分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毒素等,这些毒素耐高温,普通煎煮难以破坏,长期或大量摄入可能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甚至诱发癌症,发霉的花生、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中药材若被污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改变药性,引发不良反应
霉变后的药材不仅有效成分流失,还可能产生新的有害物质,改变原有药性,如苦杏仁发霉后,苦杏仁苷被分解产生氢氰酸,毒性增强;当归霉变后,其活血功效可能减弱,甚至因霉菌毒素引发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
中药材霉变的预防措施
预防中药材霉变需从采收、加工到储存全流程控制,切断霉菌生长的条件。
采收后及时干燥,控制含水量
中药材采收后应尽快干燥,将含水量降至安全范围(根茎类、种子类一般不超过13%,花叶类不超过10%),常用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烘干(温度不超过60℃,避免有效成分破坏),或采用远红外干燥、微波干燥等现代技术,确保干燥均匀彻底。
优化储存环境,控制温湿度
储存库房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温度不超过25℃,可使用除湿机、空调调节环境,或在库房内放置生石灰、氯化钙等吸潮剂,梅雨季节需加强通风,避免门窗长时间开启导致湿气进入。
合理包装,防止污染
包装材料应选用防潮性能好的铝箔袋、真空包装或玻璃罐,避免使用普通塑料袋(易透湿),包装前需确保药材完全干燥,包装后密封严实,避免与空气直接接触,大批量储存时,可采用“离墙离地10cm以上”的堆放方式,保持通风,防止地面湿气渗透。
定期检查,及时处理
建立中药材库存检查制度,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重点关注易霉变药材,若发现药材表面轻微发软、变色或轻微霉点,应及时取出单独处理;若已大面积霉变或产生霉味,应立即销毁,避免污染其他药材。
中药材霉变后的处理方法
对于已发生霉变的中药材,需根据霉变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措施,严禁“挑挑捡捡”后继续使用。
轻微霉变(仅表面少量霉点)
若霉变程度较轻,且药材价值较高,可尝试处理:首先挑除明显霉变部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随后置于60℃以下烘干或阳光下暴晒(避免暴晒过度有效成分流失),处理后的药材需单独密封储存,并尽快使用,但需注意,此方法无法完全去除霉菌毒素,仅适用于外用药材或非关键药用部位,内服药材不建议使用。
中重度霉变(大面积霉变、异味、粘连)
中重度霉变的药材,即使处理后也难以彻底去除霉菌毒素,且有效成分已大量流失,应直接作废弃处理,不可再药用,尤其当药材出现霉变异味、颜色异常(如表面长绿毛、黑斑)或质地发黏时,说明霉菌已深入繁殖,毒素含量较高,继续使用可能引发中毒。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药材轻微发霉了,挑掉霉点还能继续用吗?
解答:不建议继续使用,霉菌的菌丝体(霉变的“根”)肉眼难以察觉,即使挑除表面霉点,菌丝可能已深入药材内部,并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这些毒素耐高温,普通清洗、加热无法完全破坏,内服后可能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尤其是用于煎煮汤剂或制成中成药的原料,必须确保无霉变,安全第一。
问题2:如何判断中药材是否已经霉变?
解答:判断中药材霉变可从外观、气味、质地三方面综合观察:①外观:药材表面出现白色、绿色、黑色等霉点或菌丝,颜色异常(如枸杞变暗、黄芪发黑),或表面有“白霜”(需区分是霉变还是结晶,如枸杞的糖霜可用手搓揉,若易溶解且无异味为糖霜,不易溶解且有霉味则为霉变);②气味:正常药材有自身固有的气味,霉变后会产生霉味、酸味或其他异味;③质地:正常药材干燥、坚韧,霉变后可能变软、发黏或易碎,若出现以上任一异常,建议停止使用,必要时送专业机构检测霉菌毒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