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 艾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艾,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rtemisia argyi,别名艾蒿、医草、灸草,是中国传统中草药中极具代表性的品种,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艾株高0.5-1.2米,茎直立,具棱槽,叶羽状深裂,背面密布灰白色绒毛,揉搓后散发独特浓郁香气,这种气味不仅是其特征标识,也是其药用价值的重要来源,艾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特殊,既是药用植物,也是民俗符号,端午挂艾驱邪、艾灸养生等传统习俗沿用至今,体现了“药食同源”“天人合一”的中医智慧。

中草药 艾

从历史渊源看,艾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如顷兮”,表明先民已认识其药用价值,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胶艾汤,以艾叶为主药治疗崩漏、胎动不安,开创了艾叶配伍治病的先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归纳艾叶功效:“艾叶生田野,春生苗,叶背面白,以艾灸百病,故曰艾。”历代医家将艾视为“温经要药”,其应用从内服汤剂扩展至外用灸法,形成了独特的艾灸疗法,与针刺并称“针灸”,成为中医外治法的核心。

艾的药用价值主要集中在其叶片,中医理论认为艾叶性辛、苦,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艾叶含挥发油(桉油精、樟脑、龙脑等)、黄酮类、鞣质及微量元素,其中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鞣质则能收敛止血。

艾叶药用核心信息
| 性味归经 | 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 |----------------|------------------------------------------------------------------------------------------| | 主要功效 |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 | 常用配伍 | 配阿胶、地黄治虚寒性崩漏;配香附、当归治痛经;配苍术、黄柏治湿疮瘙痒;配生姜、红糖治虚寒腹痛 | | 适应症 | 虚寒性腹痛、月经不调、崩漏、胎动不安、皮肤湿疹瘙痒、虚寒性咳喘等 |

中草药 艾

在临床应用中,艾叶的用法多样,内服多入汤剂,如艾叶生姜红糖水治疗虚寒性痛经,胶艾汤用于妊娠期出血;外用则以艾灸最为经典,将艾叶制成艾条、艾炷,点燃后熏灼体表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激发经气,达到温通经络、扶阳固脱的效果,常用于治疗寒痹、腹痛、腹泻及阳虚诸证,艾叶煎汤外洗可治疗湿疹、疥癣,捣烂外敷能缓解跌打损伤肿痛,现代研究还发现,艾叶提取物可制成艾草皂、艾草牙膏等日化产品,利用其抗菌、抗炎特性起到清洁护理作用;艾草精油则被用于制作驱蚊液、熏香,兼具实用与保健功能。

尽管艾叶药用广泛,但使用时需注意禁忌,阴虚血热、实热证者禁用,表现为口干舌燥、面红目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者服用艾叶可能加重“上火”;孕妇慎用,尤其腹部及腰骶部禁灸,避免刺激子宫引发流产;外用需做皮肤过敏测试,少数人可能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艾叶煎剂不宜过量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艾叶和艾条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解答:艾叶是艾草的干燥叶片,是药用基础原料,可直接煎汤或外用;艾条则是将艾叶粉碎成绒后卷成圆柱形(或加入少量中药如肉桂、干姜),用于艾灸,选择时,艾叶以叶片厚实、背面灰白、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艾条则以艾绒比例高(如10:1,即10斤艾叶出1斤绒)、色泽土黄、燃烧时烟气均匀不呛鼻为优,药用艾条建议选择添加少量中药的“药艾条”,增强温通效果。

中草药 艾

问题2:艾灸后出现上火症状怎么办?
解答:艾灸性温,部分人(尤其是阴虚体质,如平时易口干、手心热、睡眠差)可能出现口干、咽痛、长痘等“上火”表现,可暂停艾灸,多喝温水,食用绿豆、银耳、梨等清热食物;或配合艾灸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这两个穴位是滋阴要穴,能平衡艾灸的温热之性;若症状严重,建议咨询中医师,调整艾灸穴位或配合中药调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霉变危害大?如何科学防治保药效?
« 上一篇 今天
芦荟中药材的功效、使用禁忌及药用价值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