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或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的干燥根,是传统中药中清热凉血、解毒透疹的常用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其根色紫红,故名“紫草”,紫草在我国分布广泛,新疆、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为主要产区,其中新疆紫草因根粗壮、色紫红、有效成分含量高而品质最优,被誉为“软紫草”,是临床用药的主流品种。
来源与植物形态
紫草的药用部位为根部,不同品种在植物形态上略有差异,但均具有共同的特征,新疆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根呈圆锥形,多扭曲,表面暗红棕色,栓皮呈层片状剥落,露出内层的紫红色皮层;茎直立,单一或从基部分枝,全密被灰白色硬毛;叶互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无柄或具短柄,叶缘全缘;聚伞花序顶生,花冠筒状,淡紫色或紫红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内蒙紫草与新疆紫草形态相似,但根多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栓皮不易剥落;叶质较薄,花冠较小,紫草(硬紫草)则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紫红色,茎上部被短伏毛,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冠淡黄紫色,三者虽形态有别,但功效相近,均以根入药,其中新疆紫草因紫草素含量较高(可达3%-5%),药效更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紫草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透疹、活血消肿”,临床应用广泛,既可用于内服治疗血热病证,也可外用治疗皮肤疮疡、湿疹等。
清热凉血
紫草性寒,入心肝血分,能清解血分热毒,适用于温病热入血分所致的高热、发斑、发疹,症见斑疹紫黑、色深、稠密成片,常与赤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中“紫草散”(紫草、升麻、甘草)治疗斑疹紫黑;若血热妄行致吐血、衄血,可配伍犀角、生地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效。
解毒透疹
紫草能清热解毒,又能透泄疹毒,是治疗麻疹的常用药,若麻疹初期疹出不畅、或疹色紫暗、夹有热毒,可配伍升麻、葛根、蝉蜕等,以透疹解毒,如《麻疹全书》中“透疹汤”(紫草、牛蒡子、荆芥、薄荷);若疹毒内陷、见气喘、神昏者,可配伍黄连、连翘、金银花等,以清解热毒,促疹外透,紫草对风疹、幼儿急疹等出疹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可缓解疹出不畅、皮肤瘙痒等症状。
活血消肿
紫草性寒能清热,味咸能软坚,活血而不燥烈,适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水火烫伤等,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以清热解毒消肿;若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可配伍当归、白芷、乳香等,以活血生肌敛疮;湿疹、阴痒等,可外用紫草油(紫草、麻油浸泡)涂擦,以清热燥湿、止痒;水火烫伤,可研末调油外涂,以清热止痛、促进愈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紫草的药效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紫草主要含萘醌类化合物、多糖、脂肪酸、生物碱及鞣质等,其中萘醌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以紫草素(Shikonin)、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去氧紫草素(Deoxyshikonin)为代表。
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药理作用 |
---|---|---|
萘醌类化合物 | 紫草素、乙酰紫草素 | 抗炎(抑制COX-2、TNF-α等炎症因子)、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敏感)、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抗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 |
多糖 | 紫草多糖 |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脂肪酸 | 亚油酸、油酸 | 促进伤口愈合(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肉芽组织生长) |
生物碱 | 紫草碱 | 平滑肌松弛(缓解胃肠道痉挛)、镇静作用 |
药理作用研究
- 抗炎作用:紫草素能显著抑制炎症早期渗出和晚期肉芽组织增生,对急性炎症(如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慢性炎症(如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 抗菌抗病毒:紫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耐药菌株(如MRSA)有较好效果;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
- 抗肿瘤:紫草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激活Caspase-3/9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VEGF表达)、阻滞细胞周期(G2/M期)等机制,对肝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
- 促进伤口愈合:紫草油外用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细胞增殖,缩短愈合时间,其机制与脂肪酸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多糖增强免疫功能有关,临床用于烧伤、溃疡、术后伤口不愈等。
- 免疫调节:紫草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NK细胞活性,调节Th1/Th2平衡,对免疫功能低下有改善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紫草在临床应用中,根据病情需要可内服或外用,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内服应用
- 血热发斑:配伍生地、赤芍、丹皮,如《温病条辨》中“紫草快斑汤”,治疗温病热入血分、斑疹紫黑。
- 麻疹透发不畅:配伍升麻、葛根、牛蒡子,如《麻科活人全书》中“透肌解毒汤”,以透疹解毒。
- 疮疡肿毒: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解毒内消散”,清热解毒消肿。
- 过敏性紫癜:配伍水牛角、生地、丹皮,凉血止血、消斑解毒。
外用应用
- 湿疹、皮炎:紫草油(紫草50g,麻油500ml浸泡后煎炸去渣)外涂,每日2-3次,清热燥湿、止痒。
- 水火烫伤:紫草粉与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清热止痛、预防感染。
- 阴道炎、宫颈炎:紫草30g,煎水坐浴,每日1次,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炮制方法与使用注意
炮制方法
紫草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炭,不同炮制方法功效侧重不同。
- 生紫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生品偏于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临床多用。
- 紫草炭:取紫草段,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火星,取出干燥,炒炭后凉血止血作用增强,适用于血热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紫草性寒,易伤脾胃);孕妇慎用(紫草有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对紫草过敏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与寒凉药同用时,需注意脾胃功能,避免腹泻。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研末调敷,紫草素难溶于水,内服时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30-40分钟),以提高有效成分溶出。
现代研究与临床新用
近年来,紫草的现代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
皮肤病治疗
除传统用于湿疹、皮炎外,紫草制剂(如紫草膏、紫草油)对银屑病、痤疮、玫瑰糠疹等也有较好疗效,研究表明,紫草素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改善银屑病皮损;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缓解痤疮炎症反应。
抗肿瘤辅助治疗
紫草素作为抗肿瘤活性成分,已用于肝癌、胃癌、肺癌等辅助治疗,可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临床常用紫草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或紫草多糖口服制剂调节免疫功能。
肝病治疗
紫草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包括抗肝损伤(降低ALT、AST)、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蛋白沉积)、抗氧化(清除肝内自由基)等,临床可用紫草配伍丹参、黄芪等,改善肝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紫草可以长期外用吗?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吗?
A:紫草外用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使用(超过1个月),虽然紫草外用相对安全,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刺激,如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脱屑等,尤其对敏感肌肤者更易发生,紫草中的萘醌类成分可能光敏性,外用后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引起光敏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间断使用,如症状缓解后停用,或更换其他药物。
Q2:紫草治疗湿疹的用法用量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A:紫草治疗湿疹以外用为主,常用方法是紫草油外涂,制备方法:取紫草50g,放入500ml麻油中,浸泡24小时后,用文火炸枯(紫草变脆),过滤去渣,冷却后装瓶备用,用法:每日2-3次,用棉签蘸取紫草油,薄涂于湿疹患处,避开破损皮肤(若有糜烂、渗出,需先清洁创面),注意事项:① 湿疹急性期(红肿、渗出明显)不宜直接涂油,可用1%硼酸溶液湿敷后,再外用紫草油;② 使用期间忌食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③ 若用药后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停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