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蒺藜子”,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其药性辛、苦,微温;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蒺藜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心脑血管、生殖系统、抗衰老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从植物形态来看,蒺藜一年生草本,全体被灰白色柔毛,茎由基部分枝,匍匐或斜上;叶对生,偶数羽状复叶,长1.5-5厘米,小叶6-14对,对生或近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长5-10毫米,宽2-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花黄色,小型,单生于叶腋;果实为蒴果,五棱状球形,直径约1厘米,常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个分果瓣具长短刺各1对,背部有硬刺和瘤状突起,成熟后分离,果质坚硬,药材蒺藜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表面淡黄绿色或灰黄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疣状突起,并具长、短刺各1对,左右侧棱相等,短刺位于下方,果皮稍硬,气微,味苦、辛。
蒺藜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挥发油及氨基酸等,其中皂苷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蒺藜皂苷Ⅰ-ⅩⅦ,如原薯蓣皂苷、呋甾皂苷等;黄酮类成分有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及其苷类;生物碱含哈尔满、哈尔醇等;此外尚含甾醇、脂肪酸、维生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蒺藜具有多方面作用:其皂苷类成分可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能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对性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提高雄性激素水平,改善勃起功能,同时也能调节女性内分泌;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蒺藜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过敏、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骨质疏松、糖尿病并发症等也有一定改善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蒺藜常配伍用于多种疾病,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可配伍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可与柴胡、香附、郁金同用,疏肝解郁;风热上攻或肝经风热所致目赤多泪、翳膜遮睛,常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配伍,疏风清肝明目;风疹瘙痒、白癜风等,可配伍地肤子、白鲜皮、当归,祛风止痒、活血消斑;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则常与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等补肾助阳药同用,现代制剂中,含蒺藜的中成药如“蒺藜皂苷片”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蒺藜颗粒”用于皮肤瘙痒症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蒺藜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为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蒺藜性偏温,阴虚血亏者慎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因其有活血作用;血虚气弱、表虚多汗者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等,一般减量或停药后可缓解。
为更直观展示蒺藜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现将部分核心成分归纳如下: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药理作用 |
---|---|---|
皂苷类 | 蒺藜皂苷Ⅰ-ⅩⅦ、原薯蓣皂苷 | 改善心脑循环、调节血脂、增强性功能、抗氧化、抗衰老 |
黄酮类 | 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 | 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调节免疫 |
生物碱 | 哈尔满、哈尔醇 | 镇静、镇痛、调节中枢神经 |
多糖 | 蒺藜多糖 |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 |
挥发油 | 柠檬烯、萜烯类 | 抗菌、驱虫、局部刺激作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蒺藜真的能改善性功能吗?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答: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蒺藜对性功能确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对肾阳虚所致的性功能低下效果较显著,其作用原理主要与蒺藜皂苷成分有关:可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高血清睾酮水平,促进精子生成和活力;能增加阴茎海绵体一氧化氮(NO)合成,舒张血管,改善阴茎勃起的血流动力学;蒺藜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性腺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延缓性功能衰退,需注意,其效果因个体差异和病因不同而异,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问:蒺藜和沙苑蒺藜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答:蒺藜与沙苑蒺藜并非同一种药材,二者来源、功效差异较大,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性辛、苦,微温,归肝、肺经,长于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主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沙苑蒺藜(别名“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主产于陕西、河北等地,性甘、温,归肝、肾经,功偏补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目暗不明等,二者虽名中均有“蒺藜”,但科属、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均不同,需严格区分使用,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