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后所得,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症。
从性味归经来看,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其性属温,味辛能散,性热除寒,被誉为“温中回阳之第一要药”,中医理论认为,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过食生冷、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易致寒邪中阻,脾阳不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若肾阳衰微,阴寒内盛,可见四肢厥冷、脉微欲脱之亡阳证;寒饮停肺,肺失宣降,则发为痰饮喘咳,干姜以其温热之性,既能温中焦之阳以散寒,又能复肾中之阳以通脉,还能温肺脏之寒以化饮,临床应用广泛。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干姜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挥发油、姜辣素类、二苯基庚烷类、多糖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挥发油是其温中散寒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为1.5%-3.0%,主要包含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龙脑等,-姜烯含量较高,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姜辣素类成分是干姜辛辣味的来源,包括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及6-姜酚、8-姜酚等,其中6-姜辣素含量最高(约0.6%-1.2%),具有抗炎、抗氧化、止吐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二苯基庚烷类成分如姜烯酮、异姜烯酮等,具有显著的镇痛和抗溃疡活性;多糖类成分则可通过调节免疫发挥辅助抗炎作用。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生物活性 |
---|---|---|---|
挥发油 | 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 | 5-3.0 | 促进胃肠蠕动、解痉、止吐 |
姜辣素类 | 6-姜辣素、6-姜酚、8-姜酚 | 8-2.5 | 抗炎、抗氧化、强心、止吐 |
二苯基庚烷类 | 姜烯酮、异姜烯酮 | 1-0.5 | 镇痛、抗溃疡、改善微循环 |
多糖 | 姜多糖 | 0-10.0 | 免疫调节、辅助抗炎 |
药理研究显示,干姜具有多重作用:①对消化系统,可显著抑制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形成,降低胃液分泌量和总酸度,其机制与促进胃黏膜黏液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相关;②对心血管系统,姜辣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同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③对呼吸系统,挥发油成分可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具有显著镇咳祛痰作用;干姜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降血糖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与配伍
干姜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不同进行配伍,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常配伍党参、白术、甘草,如《伤寒论》理中汤,共奏温中健脾之效;若亡阳厥逆,四肢厥冷、脉微欲脱,需配伍附子、甘草,如四逆汤,干姜与附子相须为用,增强回阳救逆之功;若寒饮停肺,咳喘痰多、清稀色白,常配伍细辛、五味子、麻黄,如小青龙汤,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现代临床还常将干姜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等属阳虚寒凝证的治疗,单用或配伍其他中药制成汤剂、颗粒剂、注射液等多种剂型。
使用注意与炮制方法
干姜性燥热,易耗伤阴液,故实热证及阴虚有热者忌服,如胃热呕吐、肺热咳嗽、阴虚出血等症;孕妇慎用,因其可能兴奋子宫;不宜与附子、乌头同用(反十八反?需注意,附子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相反,干姜不与上述药物相反,此处需明确避免误解),干姜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效亦有侧重:生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多用于脘腹冷痛、亡阳厥逆;炮姜(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辛燥之性缓和,长于温中止血、止泻,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脾胃虚寒泄泻;姜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味苦涩,止血作用更强,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资源与保护
干姜在我国广泛栽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其中四川犍为、贵州遵义为道地产区,其繁殖方式主要为无性繁殖,用根茎繁殖,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忌连作,需轮作3年以上,近年来,随着干姜需求量增加,部分地区存在过度采挖现象,需加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推广 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技术,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干姜和生姜在功效和应用上有何区别?
解答:干姜和生姜均来源于姜科植物姜,但药用部位和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侧重各异,生姜为新鲜根茎,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长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痛、呕吐等,其发汗解表作用较强,常用于表证;干姜为干燥根茎,性热,味辛,归脾、胃、肾、心、肺经,温里作用显著,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里寒重症如脘腹冷痛、亡阳厥逆、寒饮喘咳等,其温中回阳之力远胜生姜,生姜偏于“解表”,干姜偏于“温里”。
问题2:干姜日常用量多少?过量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解答:干姜的日常用量一般为3-10g,入汤剂需先煎(煮沸30-60分钟,以降低其刺激性),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喉灼痛、便秘、小便短黄等热象,严重者可出现胃部灼热、腹痛、呕吐等消化道刺激症状,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若出现过量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如口服牛奶、蛋清保护胃黏膜,必要时就医,阴虚火旺体质者及孕妇应避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