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是中式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烹饪方式,通过将食材与药材合理搭配,既能提升汤品的鲜美口感,又能发挥药材的养生功效,实现“药食同源”的健康理念,煲汤时常用的药材种类繁多,其名称、功效及适用场景各有不同,了解这些药材的基本特性,有助于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搭配,让汤品更具营养价值,以下将详细介绍常见煲汤药材的分类、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并附上图片参考提示,帮助大家更好地辨识和应用。
补气血类药材
补气血类药材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乏力倦怠等症状,尤其适合体质虚弱或术后恢复人群。
-
黄芪
- 名称: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图片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断面纤维状,味微甜)。
-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增强免疫力,适合气虚自汗、中气下陷者。
- 适用汤品:黄芪炖鸡汤、黄芪排骨汤,常搭配枸杞、红枣。
- 注意事项: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忌用,过量可能导致上火。
-
当归
- 名称:秦归、岷归(图片特征: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浓郁香气)。
-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适合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者。
- 适用汤品: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乌鸡汤,冬季温补佳品。
-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孕妇需遵医嘱。
-
党参
- 名称:上党人参、潞党参(图片特征: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断面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味微甜)。
- 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适合脾肺气虚、食少便溏者。
- 适用汤品:党参山药排骨汤、党参红枣粥,日常保健常用。
-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枸杞
- 名称:宁夏枸杞、红枸杞(图片特征:果实呈椭圆形,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味甜,籽小而软)。
-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合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视力模糊者。
- 适用汤品:枸杞叶猪肝汤、枸杞银耳羹,四季皆宜。
- 注意事项: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不宜过量,避免上火。
健脾祛湿类药材
脾主运化,若脾虚湿盛,易导致腹胀、水肿、便溏等,健脾祛湿类药材能帮助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湿代谢。
-
茯苓
- 名称:茯苓个、茯苓皮(图片特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断面白色或淡棕色,味淡)。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适合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神不安者。
- 适用汤品:茯苓山药粥、茯苓冬瓜排骨汤,夏季祛湿佳品。
-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者忌用,不宜与醋同食。
-
山药
- 名称:怀山药、淮山药(图片特征:根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断面白色,质坚实,味甘)。
- 功效:健脾益胃、补肾涩精,适合脾胃虚弱、肾虚遗精、慢性腹泻者。
- 适用汤品:山药排骨汤、山药莲子粥,老少皆宜。
- 注意事项:湿盛中满、有实邪者忌用,生用与炒用功效略有差异(炒山药偏健脾)。
-
薏米
- 名称:薏苡仁、苡米仁(图片特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表面乳白色,光滑,味微甜)。
-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适合水肿、脚气、脾虚泄泻者。
- 适用汤品:薏米红豆汤、薏米冬瓜汤,需提前浸泡或炒制以减轻寒性。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虚寒体质者可加生姜或红枣中和寒性。
滋阴润燥类药材
阴虚体质者常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无痰,滋阴润燥类药材能滋养阴液,改善干燥症状。
-
麦冬
- 名称:麦门冬、沿阶草(图片特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断面角质样,味甘微苦)。
-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合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者。
- 适用汤品:麦冬玉竹炖瘦肉、麦冬百合粥,秋季润燥常用。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忌用,不宜与鲫鱼同食。
-
玉竹
- 名称:萎蕤、葳蕤(图片特征: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断面角质样,味甘)。
-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合肺胃阴伤、燥热咳嗽、烦热口渴者。
- 适用汤品:玉沙参老鸭汤、玉竹瘦肉汤,与麦冬搭配效果更佳。
- 注意事项: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忌用。
-
百合
- 名称:野百合、家百合(图片特征:呈长椭圆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断面角质样,味微苦)。
-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合肺燥咳嗽、虚烦失眠、神志恍惚者。
- 适用汤品:百合莲子银耳羹、百合瘦肉汤,适合压力大、睡眠不佳者。
- 注意事项: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不宜生用,可蒸制后食用。
温补散寒类药材
阳虚体质者常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部冷痛,温补散寒类药材能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
生姜
- 名称:鲜姜、母姜(图片特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断面淡黄色,味辛辣)。
- 功效:温中止呕、解表散寒,适合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性痛经者。
- 适用汤品:生姜红糖水、生姜羊肉汤,冬季驱寒必备。
-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目赤内热者忌用,腐烂生姜含黄樟素,不可食用。
-
肉桂
- 名称:官桂、桂皮(图片特征:呈槽状或卷筒状,表面灰棕色,断面红棕色,味甜辛辣)。
-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适合肾阳不足、腰膝冷痛、宫寒痛经者。
- 适用汤品:肉桂苹果茶、肉桂炖鸡汤,需后下以保留香气。
-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常用煲汤药材汇总表
类别 |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汤品举例 | 注意事项 |
---|---|---|---|---|---|
补气血类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 黄芪炖鸡汤 | 表实邪盛者忌用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孕妇需遵医嘱 | |
健脾祛湿类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茯苓冬瓜排骨汤 | 虚寒精滑者忌用 |
薏米 | 甘淡,微寒,归脾胃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薏米红豆汤 | 孕妇慎用,虚寒体质需炒制 | |
滋阴润燥类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麦冬玉竹炖瘦肉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百合 |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 |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 百合莲子银耳羹 | 风寒咳嗽不宜生用 | |
温补散寒类 | 生姜 | 辛,温,归肺脾胃 | 温中止呕,解表散寒 | 生姜红糖水 | 阴虚内热者忌用 |
肉桂 | 甘辛,大热,归心肝脾肾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肉桂苹果茶 | 阴虚火旺者忌用,需后下 |
药材选购与使用小贴士
- 辨识药材:可通过正规中药材图鉴或权威平台(如中国中医药网)查阅药材图片,注意观察外观、气味,避免购买硫磺熏制或掺假的药材。
- 搭配原则:根据体质选择药材,如气虚配黄芪、血虚配当归,避免盲目跟风;药材与食材搭配需性味调和,如寒性药材(麦冬、薏米)不宜与过多辛辣同用。
- 煎煮方法:多数药材需提前浸泡30分钟,文火慢炖;芳香类药材(如肉桂、砂仁)宜后下,避免有效成分挥发。
相关问答FAQs
Q1:煲汤时药材是不是越多越好?
A1:并非越多越好,药材搭配需遵循“辨证施补”原则,过多药材可能导致药效冲突或加重身体负担,气虚者无需过度滋阴,湿热体质者不宜使用温补药材,建议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选择2-3种药材搭配,避免“杂乱补”。
Q2:药材煲汤前需要清洗或浸泡吗?
A2:一般需要清洗和浸泡,药材表面可能附着灰尘或杂质,需用清水快速冲洗(避免反复揉搓导致有效成分流失);根茎类、果实类药材(如黄芪、当归、薏米)需提前浸泡30分钟-1小时,使其充分吸水,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但芳香类药材(如肉桂、丁香)无需长时间浸泡,以免香气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