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热最有效的中草药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肺热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指热邪壅滞于肺,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未及时解表,或风寒入里化热,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积热内生所致,临床以咳嗽、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气喘、胸痛、口干咽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若肺热失治,易引发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而中草药在清肺热方面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既能清热泻火,又能化痰止咳、生津润燥,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以下详细介绍清肺热最有效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清肺热最有效的中草药

黄芩

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被誉为“清肺热之要药”,其性清泄,尤善清上焦肺火,既能泻火解毒,又能燥湿化痰。《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临床常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常与桑白皮、浙贝母配伍,组成清金化痰汤,增强清肺化痰之力;若治肺热壅盛、高热烦渴,可配石膏、知母,如白虎汤加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效,黄芩尚能安胎,对肺热胎动不安亦适用,但需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过量易致腹泻。

金银花

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为清热解毒之佳品,既能清透热邪,又能解血中热毒,对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热感冒效果显著。《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其特点“甘寒不伤胃,芳香透达”,可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配伍,组成银翘散,用于风热犯肺、咳嗽痰稠;若治肺痈(肺脓肿)、咳吐脓血,可配鱼腥草、芦根、冬瓜仁,以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现代研究证实,金银花含绿原酸、木犀草苷,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

连翘

性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与金银花相须为用,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兼能疏散风热。《本草纲目》称其“治十二经疮毒,消肿结,痈疽,除结气,驱热”,其“升浮宣散,性凉而泄”,既能清肺热,又能透肌表,常用于外感风热、肺热咳嗽,及热毒壅肺所致的咽喉肿痛、痈疮肿毒,配金银花名为“银翘”,清热解毒力更强,是治疗风热咳嗽、热毒疮疡的经典药对,但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以免耗伤正气。

鱼腥草

性味辛微寒,归肺经,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专药,对肺热咳嗽、痰黏黄稠、肺痈咳吐脓血有特效。《本草纲目拾遗》载“治喉肿,止气喘,疗痰嗽,除盝虫,去疔肿,疮痔,脱肛,止大小便血”,其辛寒透达,清热解毒力强,兼能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可单用捣汁服,或配桔梗、芦根、薏苡仁,如千金苇茎汤加减,研究显示,鱼腥草含鱼腥草素、槲皮苷,能抑制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虚寒证及阴性疮疡(脓液清稀、久不收口)忌用。

桑白皮

性味甘寒,归肺经,长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善清肺中实热,兼能泻肺行水,用于肺热咳喘、痰多黄稠,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名医别录》载“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肿胀,利水道”,其性寒降,能泻肺火、平喘咳,常与地骨皮、甘草配伍,组成泻白散,治肺热咳喘、气急;若兼痰壅气逆,可配半夏、苏子,增强化痰平喘之力,肺虚无火、风寒咳嗽者忌用,以免损伤肺气。

清肺热最有效的中草药

浙贝母

性味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力较强,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胸闷不畅,及瘰疬、疮肿等。《本草纲目》载“浙贝母,清肺化痰,而散郁除热”,其“苦泄清热,辛散开郁”,与川贝母相比,偏于清泄热痰、开郁散结,常与黄芩、瓜蒌配伍,治肺热痰壅;若治乳痈、肺痈,可配蒲公英、金银花,需注意,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慎用,反乌头。

芦根

性味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善清肺胃热,兼能养阴生津,适用于肺热咳嗽、痰稠口渴,或胃热呕逆、热病烦渴。《本草经集注》载“主消渴客热,小便不利”,其“甘寒生津,不滋腻,不恋邪”,既能清肺热,又能养肺阴,常与麦冬、天花粉配伍,治肺热阴伤、干咳少痰;若治肺痈吐脓,可配薏苡仁、冬瓜仁,芦根尚能透疹,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使用。

知母

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既能清肺胃实热,又能退虚热、养阴生津,适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或肺肾阴虚、干咳少痰。《神农本草经》载“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益气,肌肉轻”,其“苦寒而不燥,滋阴而不腻”,常与石膏配伍,如白虎汤,治肺胃热盛、高热大汗;若治阴虚劳嗽,可配贝母、沙参,养阴清肺,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归肺、胃经,为清泻实热之要药,善清肺胃实热,用于肺热咳喘、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名医别录》载“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生用清热泻火,煅用收湿生肌,常与知母、甘草配伍,增强清热生津之力;若治肺热咳喘,可配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以宣肺平喘、清热泄热,石膏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一般15-60克,打碎先煎。

枇杷叶

性味微寒,归肺、胃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和胃降逆,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本草纲目》载“治肺热气逆,咳嗽不止,气喘促急”,其“性凉降泄,入肺胃经”,既能清肺热,又能降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常与桑白皮、贝母配伍,治肺热咳喘;若治胃热呕哕,可配竹茹、芦根,使用时需去毛,以免刺激咽喉。

清肺热最有效的中草药

清肺热中草药核心信息表

名称 性味 归经 核心功效 常用量(克) 使用注意
黄芩 苦寒 肺、胆、脾等 清肺泻火,燥湿化痰 3-10 脾胃虚寒者慎用
金银花 甘寒 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0-15 脾胃虚寒不宜久服
连翘 苦微寒 肺、心、小肠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6-15 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鱼腥草 辛微寒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15-30 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用
桑白皮 甘寒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9-15 肺虚无火者忌用
浙贝母 苦寒 肺、心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3-10 脾胃虚寒及湿痰者慎用
芦根 甘寒 肺、胃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15-30 脾胃虚寒不宜大量使用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6-12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石膏 辛甘大寒 肺、胃 清泻实热,除烦止渴 15-60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用
枇杷叶 微寒 肺、胃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6-10 需去毛,免刺激咽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清肺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服用,清肺热的中草药多性味寒凉(如黄芩、石膏、金银花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临床应根据病情辨证用药,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可改为调理脾胃或滋阴润燥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等)巩固疗效,若需长期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合健脾和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同用,减少寒凉之品对脾胃的损伤。

问题2:肺热咳嗽和风寒咳嗽如何区分?
解答:肺热咳嗽与风寒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有显著区别,可通过以下四点区分:① 痰液颜色:肺热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风寒咳嗽痰白稀薄、易咳出。② 伴随症状:肺热咳嗽常伴口干咽燥、发热(多为高热)、胸痛、舌红苔黄、脉数;风寒咳嗽常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怕冷、头痛身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③ 病因:肺热多因外感风热入里、或痰郁化火;风寒多因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④ 治疗原则:肺热咳嗽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风寒咳嗽需疏风散寒、宣肺止咳,若自行难以区分,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误用药物加重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长沙药材批发市场药材种类多价格行情品质如何选优质?
« 上一篇 今天
如何从大叶千层塔中草药图片中识别其药用部位与功效及特征?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