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叶中药材的功效、用法与禁忌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大青叶为常用中药材,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主产于我国江苏、安徽、河北、河南等地,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温病高热、发斑发疹、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疮、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症,是中医清热解毒类药的代表性品种之一。

大青叶 中药材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菘蓝为二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直径2-3厘米,灰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植株高40-120厘米;基生叶莲座状,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钝尖,基部渐狭,下延成翅状,全缘或有不明显锯齿;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基呈耳状垂叶或半抱茎;总状花序呈圆锥状,花黄色,花瓣倒卵形,长5-8毫米;短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有翅,紫色或黄褐色,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叶片,多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基部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全缘;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叶柄长4-10厘米,腹面略呈槽状;质脆易碎,气微,味微酸、苦、涩。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含氮化合物、黄酮类、有机酸、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等,含氮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靛蓝(indigo)、靛玉红(indirubin)、菘蓝苷B(isatisindigotin B)等,靛蓝和靛玉红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炎及抗肿瘤作用;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及免疫调节活性;有机酸中的苯甲酸、水杨酸等,则发挥一定的抑菌作用;还含有挥发油成分,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等,以及铁、锌、铜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协同发挥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青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抗病原微生物方面,对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抗炎作用显著,能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减轻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解热作用明确,对内毒素或酵母菌所致的发热模型动物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免疫调节方面,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还具有保肝、抗肿瘤等作用,靛玉红已被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临床应用中,大青叶的配伍灵活多样,常根据不同病症组合使用,如治疗温病热入营血、高热、发斑发疹,常与玄参、赤芍、生地黄等同用,如清营汤;治疗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配伍,如银翘散加减;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常与板蓝根、蒲公英、夏枯草煎服,或捣烂外敷患处;治疗丹毒、痈肿疮毒,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内服配黄连、黄芩、栀子,外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治疗口舌生疮,可研末涂患处,或与升麻、黄连同用,现代制剂中,以大青叶为主要成分的成药也较多,如抗病毒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含大青叶)等,广泛用于感冒、流感、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大青叶 中药材

关于大青叶的用法用量,传统以煎汤内服为主,常用量为9-15g,鲜品可增至30-60g,因鲜品含挥发油及活性成分较高,清热解毒力更强,多用于急症、重症,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需要注意的是,大青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孕妇应慎用,其寒凉之性可能影响胎儿;对大青叶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期间如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大青叶的炮制方法相对简单,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枯叶,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得生大青叶;炒制:取净大青叶,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缓和其寒性,减少对脾胃的刺激;酒制:取净大青叶,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吸尽,用文火炒干,每100kg大青叶用黄酒10-20kg,增强活血通络之效,多用于血热瘀斑,不同炮制方法可影响其药性和功效,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炮制品。

随着大青叶临床需求的增加,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备受关注,菘蓝为多年生草本,生长周期为2-3年,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易导致生态破坏,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求,栽培时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春季或秋季播种,出苗后注意间苗、除草、施肥,生长期间可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叶片生长,一般在秋季9-10月或春季萌芽前采收叶片,采收后及时晒干,避免发霉变质,为保护资源,应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药材质量;开展大青叶野生抚育和人工繁殖研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种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青叶 中药材

化学成分及主要作用表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主要作用
含氮化合物 靛蓝、靛玉红、菘蓝苷B 抗病毒、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
黄酮类 木犀草素、芹菜素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免疫调节
有机酸 苯甲酸、水杨酸 抑菌、抗炎
挥发油 棕榈酸、亚油酸 抗菌、抗病毒
微量元素 铁、锌、铜 参与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

临床应用参考表

适应病症 常用配伍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温病高热、发斑 玄参、赤芍、生地黄(清营汤) 内服煎汤,9-15g;脾胃虚寒者慎用
咽喉肿痛、肺热咳喘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银翘散加减) 内服煎汤,鲜品可用至30-6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流行性腮腺炎 板蓝根、蒲公英、夏枯草 内服煎汤,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
痈肿疮毒、丹毒 黄连、黄芩、栀子;外用鲜品捣敷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保持患处清洁

相关问答FAQs

Q1:大青叶和板蓝根有什么区别?
A:大青叶和板蓝根均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但药用部位不同:大青叶为干燥叶,性寒味苦,归心、胃经,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常用于温病发斑、咽喉肿痛、痄腮等;板蓝根为干燥根,性寒味苦,归心、胃经,偏于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善治温病发热、头痛、喉痹、痄腮、丹毒、痈肿等,两者功效相近,但大青叶凉血消斑作用更强,板蓝根解毒利咽之力更优,临床常相须为用,如治疗病毒性感冒、腮腺炎时常配伍使用。

Q2:大青叶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如何避免?
A:大青叶性寒苦泄,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寒症状,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为避免副作用,需注意:①辨证用药,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慎用;②严格控制用量,内服常规剂量为9-15g,鲜品不超过60g,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③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④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⑤对大青叶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可先做小剂量过敏试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福建中草药图片全书如何快速辨识种类与应用方法?
« 上一篇 今天
菊花园中药材市场有何独特的中药材交易魅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