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中药材有何功效与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干燥全草,性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类中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论述,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多方面药理活性,在感染性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应用广泛。

败酱草中药材

植物来源与性状鉴别

败酱草的原植物主要有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两种,二者性状略有差异,但功效相近,黄花败酱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节明显,具特殊败酱气;茎直立,黄绿色,上部多分枝,密生粗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形,边缘具粗锯齿;聚伞花序集成伞房状,花冠黄色,苞片线形,白花败酱与黄花败酱主要区别在于花冠白色,茎生叶常3-5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宽卵形,茎枝被白色倒生粗毛。

干燥全草茎圆柱形,长30-100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沟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髓;叶多破碎,完整者呈羽状深裂,暗绿色或黄棕色;花序残留,花冠常脱落,可见黄色或白色花萼,内有小坚果,气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败酱草性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具体应用如下:

  1.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败酱草苦泄寒清,善清解热毒,消散痈肿,为治疗肠痈、肺痈之要药,若治肠痈(阑尾炎),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配伍,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肺痈(肺脓肿),可配鱼腥草、芦根、桔梗,以增强清肺排脓之效。

  2. 祛瘀止痛:辛行苦泄,能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产后瘀阻腹痛、瘀血痛经、跌打损伤等症,产后瘀痛者,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跌打损伤瘀肿,可配乳香、没药、红花,内服外敷皆可。

  3. 清热利湿止痢:苦寒能清大肠湿热,治湿热泻痢、热毒泻痢,可配黄连、木香、白头翁,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盆腔炎、附件炎、乳腺炎、肝炎等属热毒或湿热瘀阻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败酱草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分离出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别 代表性成分 主要作用
挥发油 败酱烯、异败酱烯、丁香油酚 抗炎、抗菌、促进肠道蠕动
三萜类 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 抗炎、保肝、抗肿瘤、免疫调节
黄酮类 木犀草素、槲皮素、芹菜素 抗氧化、抗炎、抗菌、保护心血管
有机酸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利胆
其他 糖类、生物碱、微量元素 增强免疫力、调节机体代谢

(二)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败酱草挥发油、三萜类及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PGE2、TNF-α、IL-6)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败酱草中药材

  2. 抗菌与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抗菌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核酸合成有关。

  3. 保肝利胆: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等成分能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再生;同时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可用于肝炎、胆囊炎的治疗。

  4. 抗肿瘤:黄酮类、三萜类成分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肝癌、胃癌、肺癌等细胞株有抑制作用。

  5. 促进伤口愈合:败酱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临床用于褥疮、溃疡、术后伤口不愈等。

  6. 镇静与抗焦虑:挥发油中的丁香油酚等成分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表现出镇静、抗焦虑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败酱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配伍伍,以下为常见配伍方案:

  1. 肠痈(阑尾炎):配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以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若热毒炽盛,高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2. 肺痈(肺脓肿):配鱼腥草、芦根、冬瓜子、桔梗,以清肺化痰、排脓解毒;若咳吐脓血,加白及、仙鹤草以止血敛疮。

  3. 产后瘀阻腹痛:配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以活血化瘀、止痛;若兼气虚,加黄芪、党参以益气生血。

    败酱草中药材

  4. 盆腔炎、附件炎:配红藤、蒲公英、赤芍、薏苡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若带下黄稠,加黄柏、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5. 湿热泻痢:配黄连、木香、白头翁、秦皮,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痢;若热毒偏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毒。

  6. 痈肿疮毒: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内服外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寒者慎用:败酱草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者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
  2. 孕妇慎用:其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记载,藜芦反诸参、细辛、芍药,败酱草虽不在明确禁忌之列,但为安全起见,避免与藜芦同用。
  4. 过敏体质者慎用: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败酱草和鱼腥草都是清热解毒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败酱草与鱼腥草均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但功效侧重点不同:①性味归经: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②功效特点:败酱草长于祛瘀止痛,尤善治疗肠痈、产后瘀阻腹痛;鱼腥草长于清肺排脓,为治疗肺痈(肺脓肿)的要药,且能利尿通淋,治热淋、尿涩痛。③临床应用:败酱草常用于阑尾炎、盆腔炎、产后瘀痛等;鱼腥草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乳腺炎等,败酱草“偏于祛瘀”,鱼腥草“偏于清肺”。

Q2:败酱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A:败酱草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药物蓄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虽罕见,但仍需警惕),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确定疗程,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需长期使用,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并配伍健脾和胃之药(如白术、茯苓)以减轻副作用,脾胃虚寒者、孕妇、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更需谨慎。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肾病中草药效果怎样?安全性、适用人群及正确使用方法有哪些讲究?
« 上一篇 昨天
治疗癌症的药材真能抗癌吗?如何辨别真伪与安全性?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