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九空子、枫果、枫香果,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秋冬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其名“路路通”寓“通利脉络、通达百脉”之意,是临床常用的活血通络类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兼具药用与保健价值。
来源与性状
路路通呈球形,直径0.7-1.5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多数尖刺状宿存萼片,顶端有短喙,基部有果梗痕,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子房室1-2室,内有细小种子1-2颗,种仁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以个大、完整、无果梗、色棕褐者为佳。
性味归经
路路通性平,味苦,归肝、肾经,其性虽平,但苦能泄降、辛能行散,兼具通利之性,既走血分通经络,又走水分消水肿,还入肝经解郁毒,为“通”法之代表药材之一。
功效主治
- 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路路通能通行经络、活血脉,尤善治疗风、寒、湿、瘀闭阻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通行十二经”,对“手足麻木及拘挛”有良效。
-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其苦降之性能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常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的肢体水肿,尤其适合兼有瘀滞者。
- 解毒止痛: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外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能活血化瘀以消痈散结,对热毒与瘀血互结的皮肤疾患效佳。
- 调经下乳:用于经闭、痛经、产后乳汁不下,能活血调经、通络下乳,常配伍当归、川芎等治疗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配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用于产后乳少。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路路通的药效基础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示例 | 药理作用 |
---|---|---|
挥发油 | α-蒎烯、柠檬烯、丁香油酚 | 抗炎、镇痛、抑菌,缓解风湿痹痛及皮肤感染 |
三萜类 | 齐墩果酸、熊果酸 | 保肝、降酶、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流,缓解肢体麻木 |
酚酸类 | 原儿茶酸、没食子酸 | 抗炎、抗过敏,减轻湿疹、瘙痒等皮肤症状 |
脂肪油 | 亚油酸、油酸 | 润肠通便,辅助治疗肠燥便秘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路路通具有多重生物活性: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利尿(增加尿量及钠排泄)、调节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抗过敏(抑制组胺释放),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
- 风湿痹痛:常配独活、桑寄生、牛膝,如“路路通汤”,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若兼有瘀血,配桃仁、红花、当归,增强活血通络之效。
- 水肿:配茯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若为阳水(风水泛滥),配麻黄、石膏、生姜,宣肺利水。
- 皮肤疾病:湿疹、瘙痒可煎水外洗,或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内服;痈肿初起配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
- 产后乳少:配穿山甲(代)、王不留行、漏芦,通络下乳;若兼气血亏虚,配黄芪、当归、党参,益气生乳。
-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配黄芪、川芎、地龙,补气活血通络。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路路通活血通络之力较强,孕妇可能引起流产;阴虚火旺者(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服用可能耗伤阴液。
-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密切观察。
- 不宜过量长期服用:过量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脾胃不适;长期服用需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当归、麦冬),防止耗气伤阴。
相关问答FAQs
Q1:路路通和通草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路路通与通草虽均有“通”之效,但功效侧重点不同,路路通为枫香树果实,性平苦,归肝、肾经,以活血通络、利水消肿、解毒止痛为主,善治风湿痹痛、经闭乳少、痈肿湿疹;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草的茎髓,性微寒,甘淡,归肺、胃经,以清热利尿、通气下乳为主,善治湿热淋证、产后乳汁不下、口舌生疮,简单说,路路通“活血通络”力强,通草“清热利尿、下乳”力专,临床需辨证选用。
Q2:路路通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路路通,其虽性平,但长期服用可能因活血作用耗伤气血(如出现乏力、头晕),或苦燥伤阴(如口干、舌红少苔),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风湿病),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配伍养血、滋阴药物(如当归、熟地、麦冬),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或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