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在中药材体系中并非单一指代某一种药材,而是对一类具有“刺”状形态特征或以“刺”为名的药材的统称,这类药材多来源于植物的茎、根、果实或全株,因其表面具锐刺、硬刺或钩刺而得名,多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排脓、疏肝解郁等功效,常见的“刺”类药材包括刺五加、刺蒺藜、刺梨、刺玫果、皂角刺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
常见“刺”类药材详解
刺五加
来源: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或茎枝,主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微苦,归脾、肾、心经。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活血通络,适用于脾肺气虚、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风湿痹痛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刺五加含刺五加苷、多糖等成分,能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实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刺蒺藜
来源: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硬蒺藜”,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苦,归肝经。
功效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胸胁胀痛;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乳闭;风疹瘙痒、白癜风、目赤多泪等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刺蒺藜含蒺藜皂苷,具有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炎及性激素样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
刺梨
来源: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又名“木梨子”“刺莓果”,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性凉,味酸、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健胃消食、收敛止泻,适用于热病津伤、心烦口渴、食积饱胀、泄泻痢疾、咽喉肿痛等症,刺梨富含维生素C(含量为猕猴桃的10倍、柠檬的50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煎汤或浸酒,30-60g;或制成果脯、果汁。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溃疡病患者慎用。
刺玫果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实,别名“野玫瑰果”,主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
性味归经:性温,味酸、微苦,归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健脾消食、活血调经、敛肺止咳,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肺虚咳嗽、跌打损伤等症,刺玫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黄酮类及有机酸,能促进消化、保护心血管、抗衰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泡茶、酿酒,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孕妇及胃酸过多者慎用。
皂角刺
来源: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又名“天丁”“皂针”,主产于河南、江苏、湖北等地。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消肿排脓、活血消痈、祛风杀虫,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未溃、疮疡肿毒、乳痈、疥癣、麻风等症,现代研究认为,皂角刺含皂苷、黄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研涂患处。
使用注意:痈疽已溃者不宜用;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刺”类药材功效比较表
药材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主治重点 | 特殊成分 |
---|---|---|---|---|---|
刺五加 | 五加科根及根茎 | 性温,归脾、肾、心经 | 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 气虚乏力、腰膝酸软、失眠 | 刺五加苷、多糖 |
刺蒺藜 | 蒺藜科成熟果实 | 性微温,归肝经 |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 | 头痛眩晕、风疹瘙痒、月经不调 | 蒺藜皂苷、生物碱 |
刺梨 | 蔷薇科果实 | 性凉,归脾、胃、肺经 | 清热生津、健胃消食 | 热病津伤、食积腹胀、咽痛 | 维生素C、SOD、黄酮 |
刺玫果 | 蔷薇科果实 | 性温,归肝、脾、胃经 | 健脾消食、活血调经 | 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 维生素E、有机酸、黄酮 |
皂角刺 | 豆科植物棘刺 | 性温,归肝、胃经 | 消肿排脓、活血消痈 | 痈疽肿毒、疮疡未溃 | 皂苷、黄酮、氨基酸 |
相关问答FAQs
Q1:“刺”类药材是否都适合日常保健使用?
A:并非所有“刺”类药材均适合日常保健,刺五加、刺玫果性质较平和,可在医生指导下作为气虚、脾虚者的保健用品;但刺蒺�、皂角刺药性偏辛散,活血作用较强,实热证、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自行服用;刺梨性凉,脾胃虚寒者长期食用可能引起腹泻,日常保健需根据体质选择,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使用,避免盲目进补。
Q2:使用“刺”类药材时有哪些常见禁忌?
A:不同“刺”类药材禁忌不同:① 刺五加: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忌讳),实热证、阴虚火旺者慎用;② 刺蒺藜:血虚气弱、孕妇慎用,易致腹泻者不宜;③ 刺梨:脾胃虚寒、溃疡病患者忌多食,易刺激胃黏膜;④ 皂角刺:痈疽已溃者禁用(排脓力强易伤正),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服;⑤ 刺玫果:胃酸过多、孕妇慎用,可能加重胃部不适或引发宫缩,多数“刺”类药材性味偏辛散或酸涩,长期服用需注意剂量,避免耗气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