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患病人数约300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存在副作用,中医药在哮喘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调节机体功能,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成为哮喘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常用中药材及其应用、经典方剂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与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哮喘归属于“哮病”“喘证”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伏痰”内伏于肺,遇诱因引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交搏于气道,气道狭窄、痉挛密切相关。《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强调痰饮是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而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泛为痰,外感六淫(如风、寒、暑、湿、燥、火)、饮食不当(如过食生冷、肥甘、辛辣)、情志失调(如忧思郁怒)、劳倦过度等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
根据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中医治疗哮喘常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两大阶段: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需分寒哮、热哮、痰哮等证型,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常见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治以补肺、健脾、益肾,以固本培元。
常用中药材及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医治疗哮喘的物质基础,通过配伍发挥协同作用,以下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哮喘的单味药材及其功效、现代药理研究:
宣肺平喘类
-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治疗哮喘的要药,其有效成分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伪麻黄碱可收缩鼻黏膜血管,减轻黏膜水肿;挥发油有祛痰作用,现代研究显示,麻黄还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但因其发汗力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 苦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含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产生微量氢氰酸,能镇静呼吸中枢,起到平喘止咳作用;同时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改善肺通气功能,常与麻黄配伍,增强宣肺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功效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等,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具有抗过敏、抗炎、解痉平喘作用,适用于热哮、哮喘持续状态患者。
化痰止咳类
-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含生物碱、挥发油、多糖等,能抑制咳嗽中枢,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对支气管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痰液排出,需姜制以减毒,适用于寒痰、湿痰所致的哮喘。
- 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含款冬二醇、款冬酮等,能显著延长咳嗽潜伏期,降低咳嗽频率;同时具有支气管扩张和抗炎作用,对哮喘伴有咳嗽者尤为适宜。
-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等,能抑制咳嗽中枢,稀释痰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痰热壅肺所致的热哮。
益气固表类(缓解期常用)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含黄芪甲苷、黄芪多糖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Th1/Th2平衡,减少气道炎症;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应激能力,减少哮喘发作频率,适用于肺脾气虚、易感外邪的哮喘缓解期患者。
-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含苍术酮、白术内酯等,能增强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脾虚湿盛;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呼吸道抵抗力,减少外感诱发哮喘,常与黄芪配伍(如玉屏风散),增强固表止汗之效。
-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含五味子素、挥发油等,能增强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改善肺通气功能;同时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适用于肺肾两虚的哮喘缓解期患者。
清热解毒类(热哮常用)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含黄芩苷、黄芩素等,能抑制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痰热壅肺、发热口渴的热哮患者。
-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含癸酰乙醛、槲皮素等,能显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适用于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者。
经典方剂及其应用
中医治疗哮喘强调“辨证论治”,以下为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及适用证型:
方剂名称 | 组成(主要药材) | 功效 | 主治证型 |
---|---|---|---|
小青龙汤 |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外感风寒、内停伏饮之寒哮(喘息、痰白清稀、恶寒发热) |
麻杏石甘汤 |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宣泄肺热、止咳平喘 | 外邪未解、肺热壅盛之热哮(喘息、痰黄黏稠、发热口渴) |
定喘汤 | 白果、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等 |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 痰热壅肺、肺气上逆之哮喘(喘息、痰黄稠、胸膈满闷) |
玉屏风散 | 黄芪、白术、防风 | 益气固表 | 肺气虚、表虚不固之哮喘缓解期(易感冒、自汗、气短) |
金匮肾气丸 |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附子、桂枝 |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之哮喘缓解期(动则气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中药材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如麻黄碱、苦杏仁苷等;②抗炎:如黄芩苷、甘草酸等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气道黏膜水肿;③抗过敏:如地龙、黄芪等能调节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④增强免疫功能:如黄芪多糖、白术内酯等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⑤改善气道重塑:如丹参、川芎等能抑制气道平滑肌增生,减少胶原沉积。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已成为趋势:急性发作期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配合中药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可减少激素用量;缓解期以中药补肺健脾、益肾固本,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哮喘证型复杂,需根据寒热虚实、病情轻重选择药材和方剂,不可自行用药,如寒哮忌用寒凉药(如黄芩、鱼腥草),热哮忌用温燥药(如干姜、细辛)。
- 中西药联用:麻黄含麻黄碱,与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西药联用可能增强毒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含甘草的方剂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与利尿剂、降压药联用时需监测电解质。
- 个体化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体质调整药材剂量和种类,避免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哮喘患者可以自行服用中药材吗?
A1:不建议自行服用,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复杂(如寒哮、热哮、虚哮等),不同证型需用不同药材和方剂,寒哮需温化寒痰(如小青龙汤),热哮需清热化痰(如定喘汤),若误用寒凉药可能加重寒哮症状,误用温燥药可能加重热哮症状,部分药材(如麻黄、细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不良反应。
Q2:中药材治疗哮喘有哪些优势?
A2:中药材治疗哮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整体调节:通过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哮喘发作的内在因素;②减少西药依赖:在缓解期使用中药可减少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的用量,降低长期使用西药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口腔念珠菌感染等);③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证型定制方剂,兼顾症状控制和体质调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中药治疗哮喘需坚持长期调理,且急性发作期应首选西药快速控制症状,中西医结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