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呕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干呕是临床常见症状,指欲吐而呕,无物或仅吐少量涎沫,多与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相关,中医认为其病因复杂,常见胃热炽盛、胃寒内停、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证型,中草药治疗以和胃降逆、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下从病因病机、常用中草药、配伍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干呕中草药

干呕的中医病因病机与中草药治疗思路

干呕的核心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主受纳腐熟,以降为和,若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素体虚弱,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发干呕,临床需根据伴随症状辨证:胃热干呕多伴口臭、舌红苔黄,治以清热降逆;胃寒干呕多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治以温中散寒;肝气犯胃干呕伴嗳气、胁胀,治以疏肝理气;脾胃虚弱干呕伴乏力、纳差,治以健脾和胃,中草药治疗需紧扣病机,灵活选用降逆止呕、调理脾胃之品。

常用治疗干呕的中草药及配伍

清热降逆药

适用于胃热炽盛所致干呕,症见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代表药物:

  •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胆经,能清热化痰、降逆止呕,治胃热干呕,常配黄连、陈皮,如《温病条辨》中的橘皮竹茹汤,竹茹30g,配橘皮15g、生姜10g,增强清胃降逆之效。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胃热干呕,配吴茱萸(即左金丸),黄连6g、吴茱萸1g,可辛开苦降,泻肝和胃,缓解干呕、吞酸。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胃热津伤干呕,单用30g煎服,或配麦冬、天花粉,增强养阴生津之效。

温中散寒药

适用于胃寒内停所致干呕,症见呕吐清水、遇寒加重、四肢不温,代表药物:

干呕中草药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治胃寒干呕,可单用捣汁服(3-5滴),或配半夏、砂仁,如半夏生姜汤,生姜10g、半夏9g,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治脾胃虚寒干呕,配党参、白术,如理中汤,干姜9g、党参15g、白术12g,温中健脾,标本兼顾。
  •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治胃寒肝逆干呕,配生姜、大枣,如吴茱萸汤,吴茱萸6g、生姜18g、大枣4枚,温胃止呕,缓解巅顶疼痛、干呕吐涎。

疏肝理气药

适用于肝气犯胃所致干呕,症见嗳气频繁、胁肋胀痛、情绪波动时加重,代表药物:

  • 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治肝郁气滞干呕,配白芍、枳壳,如四逆散,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0g,疏肝和胃,缓解胁胀干呕。
  • 香附:辛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肝气犯胃干呕,配苏梗、陈皮,香附10g、苏梗12g、陈皮6g,行气和胃,增强降逆止呕之效。
  • 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肝郁脾虚干呕,配党参、白术,佛手9g、党参15g、白术12g,疏肝健脾,标本同治。

健脾和胃药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干呕,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饭后干呕,代表药物: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治脾胃气虚干呕,配茯苓、白术,如四君子汤,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0g,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治脾虚湿盛干呕,配半夏、生姜,白术12g、半夏9g、生姜6g,健脾燥湿、降逆止呕。
  •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配干姜、半夏,如甘草干姜汤,甘草6g、干姜9g,温中补虚,缓解虚寒干呕。

常用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干呕证型 常用配伍
竹茹 甘微寒,肺胃胆 清热化痰、降逆止呕 胃热干呕 黄连、陈皮、生姜
黄连 苦寒,心脾胃肝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胃热干呕、吞酸 吴茱萸(左金丸)
生姜 辛温,肺脾胃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胃寒干呕 半夏、砂仁、紫苏
干姜 辛热,脾胃心肺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脾胃虚寒干呕 党参、白术、甘草(理中汤)
柴胡 苦微寒,肝胆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肝气犯胃干呕 白芍、枳壳、香附
党参 甘平,脾肺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脾胃气虚干呕 茯苓、白术、半夏

中草药治疗干呕的注意事项

  1. 辨证施治:干呕病因复杂,需根据寒热虚实、气血阴阳辨证选药,如胃热误用温里药(干姜、附子)会加重热象,胃寒误用清热药(黄连、栀子)会损伤脾阳。
  2. 煎服方法:降逆止呕药宜饭后温服,呕吐剧烈时可少量频服;芳香类药物(如紫苏、佛手)不宜久煎,需后下;温里药(干姜、吴茱萸)需久煎以减轻刺激性。
  3.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避免浓茶、咖啡,以免加重脾胃负担;胃寒者宜食生姜粥、羊肉汤,胃热者宜食梨、藕汁等养阴生津之品。
  4.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半夏、附子、麝香等有毒或活血之品;儿童、老人及体弱者需减量,或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慢性干呕伴消瘦、黑便者,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干呕用中草药治疗多久能见效?
A:干呕的见效时间与病因、病程、体质及用药准确性相关,若为偶发性饮食不当或轻微外邪所致的干呕,辨证准确后用药1-2天即可缓解;若为慢性胃寒、肝气犯胃等证型,一般需3-7天症状改善;脾胃虚弱或病程较长者,可能需要1-2周调理,若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干呕中草药

Q2:干呕伴有烧心、反酸,适合用哪些中草药?
A:干呕伴烧心、反酸多与肝胃郁热、胃气上逆相关,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可选用左金丸(黄连6g、吴茱萸1g)清泻肝火,配海螵蛸15g、浙贝母10g制酸止痛,再加柴胡10g、枳壳10g疏肝理气,若反酸严重、胃脘灼热,可加芦根30g、石膏15g清热生津,需注意,胃寒型烧心(遇寒加重)不宜用苦寒之黄连,需改用高良姜、香附温中散寒。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黑子究竟是什么?有何独特药用价值?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网店兴起,如何破解品质难辨、效果难验的选购困局?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