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用中草药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安全性有保障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中医称其为“胎黄”,认为其病因多与胎禀湿热、瘀阻肝胆或脾胃虚弱相关,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健脾化瘀为主,中草药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治新生儿黄疸的中草药

中草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病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胎孕期间母体湿热蕴结,传入胎儿,出生后湿热郁蒸,发为黄疸(湿热型);二是胎儿出生时或出生后寒湿阻滞,脾阳不振,胆汁外溢(寒湿型);三是产程中胎儿缺氧或产伤导致瘀血阻滞,胆道不通,胆汁泛溢(瘀滞型),治疗需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中草药,以“通利”为核心,促进胆红素代谢与排泄。

常用单味中草药及其功效

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草药多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等作用,以下为常用单味药及其具体应用(新生儿用量需根据体重、月龄调整,以下为参考剂量,具体遵医嘱):

药名 性味归经 功效 新生儿参考用量(每日) 备注
茵陈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 清热利湿,退黄 3-6g 退黄要药,尤善治湿热黄疸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3g 清热力强,脾胃虚寒者慎用
大黄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 5-1.5g(后下) 通腑泄热,中病即止,避免伤正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胃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4g 清热燥湿,兼能安胎,适用于孕妇湿热胎黄
金钱草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6g 利胆作用显著,促进胆汁排泄
郁金 辛、苦,归肝、心、肺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利胆退黄 1-3g 行气活血,适用于瘀滞型黄疸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1-2g 调和药性,减轻其他药物苦寒之性

经典方剂及应用

根据不同证型,临床常采用经典方剂加减治疗,以下为常用方剂及其适应证:

治新生儿黄疸的中草药

湿热型黄疸(最常见)

主症:皮肤、黏膜黄染鲜明,色泽如橘色,哭闹烦躁,口唇干燥,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
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组成:茵陈6g、栀子3g、大黄1g(后下)、黄芩3g、金钱草3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通便。
用法:水煎取汁20-3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若大便通畅,可去大黄;若热重,加黄连1g;若湿重,加茯苓3g、薏苡仁3g。

寒湿型黄疸

主症:黄疸色泽晦暗,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
方剂:茵陈理中汤加减
组成:茵陈6g、党参3g、干姜1g、白术3g、茯苓3g、甘草1g。
功效:温中化湿,健脾退黄。
用法:水煎取汁20-3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若黄疸明显,加郁金2g;若腹胀,加陈皮2g、木香1g。

瘀滞型黄疸

主症:黄疸色泽晦暗,或伴有皮肤瘀点、瘀斑,肝脾肿大,食欲不振,大便色灰白,舌紫暗或有瘀斑。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茵陈6g、郁金3g、丹参2g、赤芍2g、当归1g、柴胡1g、甘草1g。
功效:活血化瘀,疏肝退黄。
用法:水煎取汁20-3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若瘀血重,加桃仁1g、红花1g;若肝脾肿大,加鳖甲2g(先煎)。

治新生儿黄疸的中草药

使用中草药的注意事项

  1. 严格辨证:新生儿黄疸需由中医儿科医师辨证分型,明确湿热、寒湿或瘀滞,避免盲目使用清热药(如寒湿型误用茵陈蒿汤可能导致腹泻加重)。
  2. 精准剂量: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弱,需根据体重、日龄调整用量(通常按每日每公斤体重3-6g生药计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3. 煎服方法:药物需用冷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15-20分钟,取汁50-100ml,分多次喂服(可少量多次,避免呛咳),含大黄、附子等峻烈药物需后下或久煎,以减毒增效。
  4. 观察反应: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及有无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若出现拒奶、嗜睡、黄疸加重等情况,立即停药并就医。
  5. 禁忌证:G6PD缺乏症(蚕豆病)患儿禁用氧化性药物(如栀子、黄连等);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性黄疸、胆道闭锁等)需结合西医治疗(如蓝光照射、换血疗法),中药仅作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西医疗法。

中草药治疗与护理配合

  1. 喂养指导:坚持母乳喂养,可增加喂养次数(每日8-12次),促进排便,减少肠肝循环;若为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48-72小时,观察黄疸变化。
  2. 光照疗法:中草药治疗期间可配合蓝光照射,通过光化学作用加速胆红素排泄,但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避免脱水。
  3.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若黄疸严重,可遵医嘱使用茵陈煮水擦浴,辅助退黄。

相关问答FAQs

Q1:新生儿黄疸用中药安全吗?会不会伤肝?
A: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辨证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草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相对安全,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但临床常用的退黄中药(如茵陈、栀子、金钱草等)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在规范剂量下对肝功能影响较小,关键在于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若存在胆道闭锁等器质性疾病,需及时手术,中药无法替代治疗,否则可能延误病情。

Q2:中药治疗黄疸需要多久见效?如果没效果怎么办?
A: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起效时间与黄疸程度、证型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湿热型黄疸用药3-5天即可见黄疸减退,寒湿型或瘀滞型可能需要5-7天,若用药5天后黄疸无明显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①黄疸值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②黄疸进行性加重;③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呕吐、大便灰白等,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必要时结合蓝光、换血等西医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药材可通过扦插繁殖?方法与优势有哪些?
« 上一篇 08-25
市场药材名称图片在市场中如何确保其名称与实物准确对应?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