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材是木本植物茎干或根的中心部分,是树木生长过程中由边材转化而来的组织,与颜色较浅、质地疏松、主要承担水分和养分运输功能的边材不同,心材细胞腔内常沉积大量树脂、鞣质、挥发油、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不仅是树木抵抗病虫害、抵御外界环境压力的“防御库”,更是中医药中许多药材药效的核心来源,心材通常颜色更深、质地坚硬、气味浓郁,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边材,因此成为传统药材中备受推崇的药用部位,从行气温中的沉香到活血祛瘀的苏木,众多经典药材均以心材入药,其独特的药性与临床价值,凝聚着古人对植物药用部位的深刻洞察。
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或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其心材的形成堪称“时间的艺术”,当树木受伤或感染真菌后,木质部细胞会分泌树脂填充伤口,经多年沉积形成“沉水香”——即入水即沉的优质沉香心材,沉香心材色黑褐,质重而油润,燃烧时香气清雅持久,中医认为其性辛、苦,温,归脾、胃、肾经,既能行气止痛,治疗寒凝气滞的胸腹胀痛,又能温中止呕,缓解胃寒呕吐,还可纳气平喘,用于肾虚气逆的喘息,临床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寒疝疼痛、呕吐呃逆等症,因其药性温而不燥,被誉为“气病之总司,要药之冠”。
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我国台湾、广东等地,檀香心材色黄白或淡黄,质地细腻,香气醇和而持久,是香料与药材的双重珍品,中医认为檀香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擅行气温中、开胃止痛,其香气能升能降,既可理脾胃气滞,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又可散寒止痛,治疗心腹冷痛、噎膈吐食。《本草纲目》记载檀香“治心腹痛,杀虫”,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寒凝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胃脘疼痛,亦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辅助治疗。
降香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主产于海南、广东等地,降香心材色紫红,质地坚硬,有浓郁的香气,燃烧时烟气升腾而不散,中医认为其性辛,温,归肝、脾经,既能降气活血,治疗肝郁气滞的血瘀胸胁疼痛,又能止血止痛,用于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症。《本草汇言》称其“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降香含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跌打损伤等症。
苏木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心材,主产于台湾、广东、广西等地,苏木心材色黄红,质地坚硬,断面有光泽,浸入水中水被染成红色,中医认为其性甘、咸,平,归心、肝、脾经,功擅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其性走而不守,能通利血脉,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痹心痛,又能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本草纲目》记载苏木“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不通”,临床常与红花、当归、川芎等配伍,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但药用部位主要是靠近木质部的内层树皮,即“肉桂心”,实质上是树皮形成层以内的心材对应部分,肉桂心材呈槽状或卷筒状,外皮灰棕色,内层红棕色,油性足,香气浓烈,中医认为其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寒邪凝滞的脘腹冷痛、痛经闭经,以及心阳不振的心悸怔忡等症,被誉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要药”。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药用部位为除去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即树皮的心材部分,黄柏心材色黄,质地坚硬,味苦,中医认为其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其苦寒沉降,善清下焦湿热,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又能泻相火、退骨蒸,用于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盗汗,还可治疮疡肿毒、湿疹湿疮,临床常与苍术配伍(二妙散)治湿热下注,与知母配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
为更清晰展示心材类药材的特点与应用,可汇总如下:
药材名称 | 科属 | 心材特征 | 主要功效 | 临床应用 |
---|---|---|---|---|
沉香 | 瑞香科 | 色黑褐,质重油润,香气浓烈,入水可沉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 脘腹冷痛、寒疝疼痛、胃寒呕吐、肾虚喘息 |
檀香 | 檀香科 | 色黄白,质地细腻,香气醇和持久 | 行气温中,开胃止痛 |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心腹冷痛、冠心病心绞痛 |
降香 | 豆科 | 色紫红,质坚硬,香气浓郁,烟气升腾 | 降气活血,止血止痛 | 胸胁疼痛、吐血衄血、外伤出血、冠心病心绞痛 |
苏木 | 豆科 | 色黄红,断面有光泽,水浸液呈红色 |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 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
肉桂 | 樟科 | 内层树皮红棕色,油性足,香气浓烈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 肾阳不足、脘腹冷痛、痛经闭经、心阳不振 |
黄柏 | 芸香科 | 内层树皮黄色,味苦,质地坚硬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湿热泻痢、黄疸尿赤、骨蒸潮热、疮疡肿毒 |
心材类药材的采收与炮制亦有其特殊性,因心材的形成需多年积累,采收多选择生长年限较长的树木,砍伐后取茎干或根的中心部分,剔除边材与外皮,趁鲜切片或干燥后打碎,炮制时,部分药材需刮去栓皮(如黄柏),部分需切片后炒至表面微焦(如降香),以增强药效或降低毒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心材类药材如关木通(马兜铃科),因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风险,现已较少使用,临床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误用。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许多药材要用“心材”而非全株或边材?
A1:心材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积累部位,其细胞内沉积的树脂、挥发油、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边材和全株,例如沉香的树脂、肉桂的桂皮醛、黄柏的小檗碱等,均主要存在于心材中,心材质地坚硬、性质稳定,有利于药材的储存与炮制,而边材结构疏松,有效成分易流失,药效较弱,心材成为许多药材的最佳药用部位,以确保药效的稳定与显著。
Q2:心材类药材在采收和炮制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2:采收方面,需选择生长年限适宜的树木(如沉香需数十年沉积),避免过度砍伐导致资源枯竭,部分濒危药材(如降香)应遵循可持续采收原则,炮制时,根据药材特性处理:如黄柏需刮去栓皮以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沉香需研成细粉或后下,避免挥发油损失;含毒性成分的心材(如关木通)需严格炮制以降低毒性,并遵医嘱使用,心材类药材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霉变,避免有效成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