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机主要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相关,涉及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临床治疗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个体差异制定方案,通过中药、针灸、情志调摄、饮食运动等多维度干预,可有效改善症状、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以下通过一则典型病例,详细阐述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
病例资料
患者张某,男,58岁,公司职员,初诊日期:2023年3月15日,主诉:口干多饮3年,加重伴乏力1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每日饮水约3000ml,尿频量多,体重下降5kg,于外院查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3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片0.5g每日三次口服,血糖控制尚可(空腹6-7mmol/L,餐后8-9mmol/L),1个月前患者因工作劳累,口干多饮症状加重,饮水量增至4000ml/日,伴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大便干结,2日一行,舌质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130-80mmHg,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中医诊断:消渴(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1级(低危),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生津止渴,方药:生脉散合玉女煎加减,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生地黄20g,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牛膝12g,丹参15g,川芎10g,黄连5g,天花粉15g,葛根20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嘱患者继续服用二甲双胍片(0.5g每日二次)及硝苯地平控释片,饮食控制(主食以粗粮为主,忌辛辣甜腻),每日步行30分钟,调畅情志。
二诊(2023年4月2日):患者服药17剂后,口干多饮症状明显缓解,饮水量约2000ml/日,尿频减少,乏力、腰膝酸软减轻,手足心热、盗汗消失,大便每日一行,质软,舌质红、苔少,脉细,复查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前方去石膏、黄连,加黄芪20g、山茱萸10g,以增强益气补肾之力,继服14剂。
三诊(2023年4月20日):患者诸症进一步改善,精神转佳,无口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1mmol/L,调整方药:太子参15g,黄芪20g,麦冬12g,五味子6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丹参15g,川芎10g,葛根20g,黄精15g,继续服用中药汤剂,同时将二甲双胍片减量为0.5g每日一次,嘱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注意饮食与运动结合。
随访3个月,患者血糖稳定(空腹5.5-6.0mmol/L,餐后2小时6.5-7.5mmol/L),无明显不适,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病例分析
本病例为典型的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患者年近六旬,肾气渐衰,加之劳累过度,耗伤气阴,阴虚燥热内生,故见口干多饮、手足心热;气虚则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则盗汗,肠道失润则大便干结;病程日久,病入血络,血行不畅,兼见血瘀之象(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无明显瘀血舌脉,但糖尿病久病多瘀,故加用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以预防并发症)。
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核心,初期以生脉散(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合玉女煎(生地、石膏、知母、牛膝)清胃热、滋肾阴,加天花粉、葛根生津止渴,黄连清热燥湿,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待燥热渐消,则以益气补肾为主,加黄芪、山茱萸增强固本之力,同时逐步减少西药剂量,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缓图其本”的治疗原则,配合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及情志调摄,形成“药物-生活-心理”综合干预模式,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患者整体状态。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常用治法(简表)
辨证分型 | 核心病机 | 主症特点 | 常用治法 | 代表方剂 |
---|---|---|---|---|
阴虚燥热证 | 肺热津伤,胃热炽盛 | 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 | 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 消渴方、玉女煎 |
气阴两虚证 | 气虚不能生津,阴虚燥热 | 口干乏力、气短懒言、手足心热 |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 生脉散、增液汤 |
阴阳两虚证 | 病久伤及肾阳,肾阴亏虚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早泄 |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
血瘀阻络证 | 久病入络,血行不畅 | 面色晦暗、肢体麻木、刺痛固定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 |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糖尿病能否完全停用西药?
A1: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中西医结合”,而非完全替代西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轻度升高(空腹<7.0mmol/L,餐后<11.1mmol/L)且无明显并发症,可尝试单纯中药调理;但若血糖显著升高或已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需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增强降糖效果、减少西药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病情稳定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西药剂量,不可自行停药,避免血糖波动引发风险。
Q2: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调护上有哪些中医禁忌?
A2: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糖尿病饮食需遵循“甘淡平补、忌食肥甘”原则,具体禁忌包括:① 忌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白酒),以免助热伤阴;② 忌甜腻滋腻(如糖果、肥肉、油炸食品),防碍脾胃运化,加重湿热;③ 必戒烟酒,酒性辛热,易耗气伤阴,烟则耗损肺阴;④ 根据证型选择食物:阴虚燥热者可食梨、百合、苦瓜等滋阴生津;气阴两虚者宜食山药、黄芪、枸杞等益气健脾;阴阳两虚者可适当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肾阳,但需避免温燥过度,同时需控制总热量,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