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铁线莲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Clematis intricata Bunge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祛风除湿药,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细长,具纵棱,幼时被毛,老后脱落;叶对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3-5枚,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花黄色,单生或聚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萼片4枚,长圆形,外面密生白色棉毛;瘦果多数,卵形,扁平,花期6-8月,果期8-10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多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及路旁,秋季采割地上部分或挖取根部,洗净,晒干或阴干入药。
黄花铁线莲性辛、咸,温,归膀胱、肝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散结之功效,中医理论认为,其辛可行散,咸能软坚,温可祛寒,善走窜经络,既能驱除在表之风邪,又能化解在里之湿寒,通利关节而止痛,对风湿痹痛、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有显著疗效,其软坚散结之性还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肿、骨鲠咽喉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花铁线莲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解痉、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黄花铁线莲的主要活性物质包括三萜皂苷类(如铁线莲苷A、B)、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生物碱(白头翁素)及挥发油等,三萜皂苷类成分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发挥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是其治疗风湿痹痛的核心物质基础;黄酮类成分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生物碱则具有松弛平滑肌、缓解痉挛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可辅助预防感染。
临床应用中,黄花铁线莲可单味使用,或根据辨证配伍其他药材增强疗效,治风湿痹痛、关节冷痛,常配伍威灵仙、独活、秦艽等,煎汤内服,如《陕西中草药》中记载单用本品治风湿关节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红花等,研末黄酒送服,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治骨鲠咽喉,则用根捣汁含服或煎汤频饮,利用其软坚散结之使异物松动脱落,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多与活血化瘀药、补益肝肾药配伍,标本兼顾,外用时,取适量煎水洗患处,可缓解湿疹、皮肤瘙痒等症。
用法用量需严格遵循医嘱:内服煎汤,3-10g;研末吞服,1-3g/次,每日1-2次,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孕妇禁用,因其辛温走窜,可能引起胎动不安;气血虚弱者慎用,避免耗伤正气;过量服用(超过15g/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如出现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本品性温,热痹患者(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口干舌燥、舌红苔黄)不宜单独使用,需配伍清热解毒药(如忍冬藤、黄柏、知母)以平衡药性。
黄花铁线莲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植物名 | 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 Bunge) |
别名 | 威灵仙(部分地区)、铁脚威灵仙、小木通 |
科属 | 毛茛科铁线莲属 |
性味归经 | 辛、咸,温;归膀胱、肝经 |
功效主治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散结;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骨鲠咽喉 |
主要化学成分 | 三萜皂苷(铁线莲苷A、B)、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生物碱(白头翁素)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研末1-3g/次;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孕妇禁用,气血虚弱者慎用,过量致胃肠道反应,热痹需配伍清热药 |
相关问答FAQs
问:黄花铁线莲和威灵仙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答:黄花铁线莲在部分地区别名“威灵仙”,但传统中药学中,威灵仙正品为毛茛科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 mandshurica Rupr.)的干燥根,而黄花铁线莲的基原为Clematis intricata Bunge,两者为同属不同种植物,入药部位上,威灵仙以根入药,黄花铁线莲地上部分或根均可入药,功效上,两者均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但威灵仙通络止痛之力更峻,尤善治风湿顽痹、肢体拘挛,且有利水作用,可治水肿;黄花铁线莲软坚散结作用较强,常用于骨鲠咽喉、跌打损伤瘀肿,兼能消痰散结,对痰核、瘰疬也有一定疗效。
问:服用黄花铁线莲期间需要注意饮食禁忌吗?
答:服用黄花铁线莲期间需注意饮食禁忌: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镇饮品、肥肉、辣椒、花椒、大蒜等),以免影响其温通祛湿的药效,或加重胃肠道负担,引发不适,因其性温,热性体质者(易上火、口干舌燥、便秘)或热痹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服药期间,需减少牛羊肉、桂圆、荔枝等温热性食物的摄入,以防助热伤阴,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或降糖药物,需咨询医师,因黄花铁线莲的活血作用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其降糖成分可能与降糖药协同作用,引起低血糖,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服药期间如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