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筷子药材图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红筷子,又名千屈菜、对叶莲、水枝柳等,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等功效,在历代本草中虽未单独列为正条,但在民间及地方药材标准中多有记载,其名称“红筷子”多源于植株茎秆红褐色、花序细长如筷子的形态特征,本文将从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鉴别、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现代研究及混淆品鉴别等方面,结合“红筷子药材图”中的关键特征,对该药材进行系统介绍。

红筷子药材图

原植物形态特征

红筷子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四棱形,具四条浅纵沟,常呈红褐色或紫红色,全株被白色柔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8cm,宽1-2.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无柄或近无柄,叶脉在背面明显隆起,叶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密被细小透明腺点,花序为长穗状花序,顶生,长10-20cm,由多数小苞片和花组成,苞片卵状披针形,萼筒钟形,长约5mm,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花瓣6,淡紫色或紫红色,着生于萼筒上部,雄蕊12,子房上位,2室,蒴果椭圆形,长约3mm,全包于宿存萼筒内,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长椭圆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在“红筷子药材图”中,可清晰观察到其茎秆的四棱形结构及红褐色特征,这是鉴别的重要依据;叶片对生排列,披针形形态及背面突出的叶脉也较为明显;顶生的穗状花序由密集的小花组成,花萼钟形、花瓣淡紫色,构成了红筷子独特的花部特征。

药材性状鉴别

干燥红筷子药材多扎成小把,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30-80cm,直径0.2-0.8cm,表面红褐色或紫红色,有四条明显的纵沟及细密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部,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密布细小透明腺点,叶脉在背面突出,叶柄短或无,花穗顶生,长5-15cm,苞片卵形,花萼筒钟形,长约3mm,淡紫色,花瓣多脱落,偶见残留的淡紫色花瓣或雄蕊,气微,味微苦,以茎红褐色、叶完整、色绿、花穗未脱落者为佳。

以下是红筷子药材性状鉴别要点表:

红筷子药材图

部位 特征描述 鉴别要点
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直径0.2-0.8cm,表面红褐色或紫红色,具四纵沟及纵皱纹 四棱形、红褐色、质硬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
对生,披针形,长2-6cm,全缘,叶面深绿、背面灰绿,密布腺点,叶脉背面突出 叶片披针形、对生、背面灰绿有腺点、叶脉突出
花穗 顶生穗状,长5-15cm,苞片卵形,花萼钟形长约3mm,淡紫色,花瓣多脱落 顶生穗状花序、花萼钟形6裂、淡紫色
气味 气微,味微苦 无明显臭气,味苦

性味归经

红筷子性苦、微寒,归肝、脾、胃经,部分地方标准记载其性“苦、寒”,以苦寒之性清热解毒,微寒之性凉血止血,入肝经血分,入脾胃经以清中焦湿热。

功效主治

  1.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痢疾、疮痈肿毒,治湿热痢疾,腹痛里急后重,常配黄连、木香以增强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之效;治痈肿疮疡,可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野菊花内服。
  2.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如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治便血、崩漏,可单用煎服,或配地榆、槐角以凉血止血;治外伤出血,可研末撒患处。
  3. 止痢利尿:用于湿热淋证、小便短赤涩痛,可配车前子、滑石、萹蓄等,增强清热利湿通淋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使用时需注意,鲜品偏于清热解毒,干品长于凉血止血,可根据病情选择。

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寒者慎服,因其性苦寒,易伤脾胃阳气,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
  2. 孕妇忌用,红筷子活血凉血,孕妇服用可能引起胎动不安或流产。
  3. 不宜过量久服,以免损伤脾胃正气,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周。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鞣质、挥发油(柠檬烯、芳樟醇)、三萜类、有机酸(没食子酸)及多糖等,其中黄酮类和鞣质是其抗菌、抗炎、止血的主要活性成分。
  2. 药理作用
    • 抗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效果显著,为治疗痢疾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 抗炎: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有显著缓解作用。
    • 止血: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可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肝脏保护、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混淆品鉴别

市场上偶将同科植物“节节菜”(Rotala indica (Willd.) Koehne)的干燥地上部分误作红筷子,需注意鉴别,节节菜:茎纤细,圆柱形(无四棱),直径0.1-0.3cm,表面黄绿色或淡紫色,被短柔毛;叶对生,轮生状,狭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0.5-1.5cm,宽0.2-0.5cm,先端圆,基部钝;花极小,腋生,红色或紫红色,花萼筒状,4裂,而红筷子茎四棱形、红褐色,叶较大(长2-8cm),花序顶生穗状、花萼钟形6裂,两者差异显著。

以下是红筷子与混淆品节节菜鉴别表:

红筷子药材图

鉴别项 红筷子 节节菜
四棱形,红褐色,直径0.2-0.8cm 圆柱形,黄绿色,直径0.1-0.3cm
披针形,长2-8cm,全缘,叶脉突出 狭椭圆形,长0.5-1.5cm,全缘
花序 顶生穗状,花萼钟形6裂,淡紫色 腋生小花,花萼筒状4裂,红色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红筷子与红筷子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解答:红筷子与“红筷子草”并非同一种药材,红筷子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地上部分,而“红筷子草”通常是民间对“石竹科植物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的俗称,两者科属、形态特征、功效主治均不同,红筷子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石竹则以利尿通淋、活血通经为用,使用时需严格区分,不可混用。

问题2:红筷子煮水喝能治疗痢疾吗?是否有副作用?
解答:红筷子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的功效,对于湿热痢疾(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有一定治疗作用,可单用15g煎汤,或配黄连、木香等增强疗效,但需注意,红筷子仅适用于湿热痢疾,若属寒湿痢疾(表现为腹痛喜温、大便清稀、无脓血)则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副作用方面,常规剂量内服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易导致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孕妇应禁用,若服用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痛风的单方验方有哪些?效果如何?适用哪些人群?
« 上一篇 08-30
利川药材收购网收购哪些药材价格如何?
下一篇 » 08-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