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内出血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记载,后世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内出血在中医范畴属于“血证”,指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积存于脏腑、组织或体腔内的疾病,可涉及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多种临床表现,其病机复杂,多与气虚、血瘀、热毒、外伤等因素相关,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结合病因、病位、病性综合施治。
中医对内出血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内出血的核心病机是“血离常道”,其发生发展与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病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 气虚不摄:气为血之帅,气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如脾胃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便血、崩漏;肺气虚则失于宣降,可见咳血。
- 瘀血阻络:外伤、气滞或寒凝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血不循经,如外伤性内出血、宫外孕破裂等,多属此范畴。
- 热毒迫血:火热之邪(实火或虚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如肝火犯肺所致咳血,胃热炽盛所致吐血,热毒蕴结下焦所致尿血等。
- 阴虚火旺:久病耗伤阴液,或情志化火,虚火内生,损伤血络,常见于肺痨、温病后期,表现为咯血、尿血等。
- 外伤致瘀:跌打损伤、金刃伤等导致局部脉络破损,血液外溢,积于体内,形成内出血。
病位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因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封藏,三脏功能失调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出血过多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内出血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性、病位及全身症状,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止血、化瘀、益气、清热等治法,具体如下:
(一)辨证分型与代表方剂
证型 | 主症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气虚不摄型 | 出血日久,淋漓不止,血色淡红,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食少便溏 |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 | 益气摄血,健脾养血 |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阿胶、仙鹤草、炙甘草 |
瘀血内停型 |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局部刺痛拒按,腹部或胸胁胀痛,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 |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 血府逐瘀汤、失笑散 |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三七、花蕊石、延胡索 |
热毒炽盛型 | 出血色鲜红或紫暗,量多急迫,身热口渴,烦躁不安,便秘尿黄,或伴局部红肿热痛 |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十灰散、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 大黄、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侧柏叶、白茅根、三七粉 |
阴虚火旺型 | 出血量少色鲜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腰膝酸软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茜根散 | 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茜草根、侧柏叶、阿胶、旱莲草、女贞子 |
外伤致瘀型 | 有明确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内出血积聚于脏腑或组织间隙 | 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 活血化瘀,止血消肿 | 复元活血汤、七厘散 | 柴胡、当归、红花、桃仁、天花粉、穿山甲、大黄、三七、血竭、乳香、没药 |
(二)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汤剂、丸剂或散剂,如气虚不摄者用归脾汤(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0g,龙眼肉15g等),瘀血内停者用血府逐瘀汤(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等),热毒炽盛者用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等,炒炭研末冲服)。
-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和气血、止血固脱,实证取穴如百会(升阳举陷)、水沟(醒神开窍)、合谷(清热泻火)、血海(凉血止血)、太冲(平肝潜阳);虚证取穴如气海(益气固本)、关元(培元固脱)、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滋阴养血),大出血时可加灸百会、关元,以回阳固脱。
- 外治法:适用于局部或体表附近内出血,如外伤性血肿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如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研末调敷,促进瘀血吸收;妇科盆腔积积液可用中药保留灌肠(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藤等),清热活血、消癥散结。
- 中成药应用:如云南白药(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内出血,尤其瘀血型)、三七粉(止血化瘀,可冲服或外用)、十灰丸(凉血止血,用于热毒炽盛型)、归脾丸(益气摄血,用于气虚不摄型)等,使用需辨证选择。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
内出血尤其是急性大量内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破裂、颅内出血等),病情凶险,易导致失血性休克,需以西医抢救为先,如快速补液、输血、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在以下方面发挥优势:
- 止血与化瘀并用:西医止血多侧重凝血功能,中医强调“止血不留瘀”,如三七、蒲黄等既能止血又能化瘀,防止止血后瘀血内停。
- 改善全身状态:对于慢性或反复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通过益气、健脾、滋阴等治法,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出血复发。
- 减少并发症:如术后或创伤后内出血,中药活血化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粘连和感染;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益气养血中药可提升血小板计数,改善出血倾向。
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护:根据证型选择饮食,气虚者宜食山药、莲子、红枣、瘦肉粥等健脾益气之品;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梨、甲鱼等滋阴润燥之品;热毒者宜食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解毒之品;忌辛辣、油腻、生冷及烟酒,避免加重出血。
-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抑郁、暴怒等不良情绪,因“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绪波动可加重气机逆乱,诱发出血。
- 起居有常: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劳累、用力排便,防止血压波动加重出血;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劳逸结合。
- 定期复查:慢性出血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评估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内出血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内出血的见效时间与出血量、病因、证型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出血、宫外孕破裂)需以西医抢救为主,中医作为辅助,通常在24-48小时内配合止血化瘀中药,可帮助控制出血、稳定血压;慢性或少量出血(如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根据辨证选用中药,一般3-7天可见出血量减少,1-2周后症状逐步改善,但需持续调理1-3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若用药后出血加重或出现头晕、心悸、冷汗等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
问:所有内出血都能用中医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内出血都适合单纯中医治疗,对于急性、大量内出血(如肝脾破裂、颅内出血、主动脉夹层破裂等),病情危急,需立即进行西医抢救(如手术介入、输血、抗休克等),此时中医可作为辅助治疗,如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益气摄血(生脉注射液)等,但不能替代西医紧急处理,对于慢性、少量内出血(如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优先考虑中医辨证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止血、防复发的目的,孕妇内出血需谨慎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桃仁、三棱等),以免引发流产,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