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内出血可行吗?效果与安全性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内出血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记载,后世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内出血在中医范畴属于“血证”,指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积存于脏腑、组织或体腔内的疾病,可涉及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多种临床表现,其病机复杂,多与气虚、血瘀、热毒、外伤等因素相关,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结合病因、病位、病性综合施治。

中医治疗内出血

中医对内出血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内出血的核心病机是“血离常道”,其发生发展与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病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 气虚不摄:气为血之帅,气虚则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如脾胃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便血、崩漏;肺气虚则失于宣降,可见咳血。
  2. 瘀血阻络:外伤、气滞或寒凝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血不循经,如外伤性内出血、宫外孕破裂等,多属此范畴。
  3. 热毒迫血:火热之邪(实火或虚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如肝火犯肺所致咳血,胃热炽盛所致吐血,热毒蕴结下焦所致尿血等。
  4. 阴虚火旺:久病耗伤阴液,或情志化火,虚火内生,损伤血络,常见于肺痨、温病后期,表现为咯血、尿血等。
  5. 外伤致瘀:跌打损伤、金刃伤等导致局部脉络破损,血液外溢,积于体内,形成内出血。

病位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因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封藏,三脏功能失调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出血过多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内出血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性、病位及全身症状,分为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止血、化瘀、益气、清热等治法,具体如下:

中医治疗内出血

(一)辨证分型与代表方剂

证型 主症 舌脉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气虚不摄型 出血日久,淋漓不止,血色淡红,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 益气摄血,健脾养血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阿胶、仙鹤草、炙甘草
瘀血内停型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局部刺痛拒按,腹部或胸胁胀痛,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血府逐瘀汤、失笑散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三七、花蕊石、延胡索
热毒炽盛型 出血色鲜红或紫暗,量多急迫,身热口渴,烦躁不安,便秘尿黄,或伴局部红肿热痛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十灰散、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大黄、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侧柏叶、白茅根、三七粉
阴虚火旺型 出血量少色鲜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茜根散 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茜草根、侧柏叶、阿胶、旱莲草、女贞子
外伤致瘀型 有明确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活动受限,内出血积聚于脏腑或组织间隙 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活血化瘀,止血消肿 复元活血汤、七厘散 柴胡、当归、红花、桃仁、天花粉、穿山甲、大黄、三七、血竭、乳香、没药

(二)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1.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汤剂、丸剂或散剂,如气虚不摄者用归脾汤(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0g,龙眼肉15g等),瘀血内停者用血府逐瘀汤(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等),热毒炽盛者用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等,炒炭研末冲服)。
  2.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和气血、止血固脱,实证取穴如百会(升阳举陷)、水沟(醒神开窍)、合谷(清热泻火)、血海(凉血止血)、太冲(平肝潜阳);虚证取穴如气海(益气固本)、关元(培元固脱)、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滋阴养血),大出血时可加灸百会、关元,以回阳固脱。
  3. 外治法:适用于局部或体表附近内出血,如外伤性血肿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如大黄、芒硝、乳香、没药)研末调敷,促进瘀血吸收;妇科盆腔积积液可用中药保留灌肠(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藤等),清热活血、消癥散结。
  4. 中成药应用:如云南白药(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内出血,尤其瘀血型)、三七粉(止血化瘀,可冲服或外用)、十灰丸(凉血止血,用于热毒炽盛型)、归脾丸(益气摄血,用于气虚不摄型)等,使用需辨证选择。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

内出血尤其是急性大量内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破裂、颅内出血等),病情凶险,易导致失血性休克,需以西医抢救为先,如快速补液、输血、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中医治疗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在以下方面发挥优势:

  • 止血与化瘀并用:西医止血多侧重凝血功能,中医强调“止血不留瘀”,如三七、蒲黄等既能止血又能化瘀,防止止血后瘀血内停。
  • 改善全身状态:对于慢性或反复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通过益气、健脾、滋阴等治法,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出血复发。
  • 减少并发症:如术后或创伤后内出血,中药活血化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粘连和感染;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益气养血中药可提升血小板计数,改善出血倾向。

调护与预防

  1. 饮食调护:根据证型选择饮食,气虚者宜食山药、莲子、红枣、瘦肉粥等健脾益气之品;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梨、甲鱼等滋阴润燥之品;热毒者宜食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解毒之品;忌辛辣、油腻、生冷及烟酒,避免加重出血。
  2. 情志调畅:避免焦虑、抑郁、暴怒等不良情绪,因“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绪波动可加重气机逆乱,诱发出血。
  3. 起居有常: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劳累、用力排便,防止血压波动加重出血;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劳逸结合。
  4. 定期复查:慢性出血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评估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内出血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内出血的见效时间与出血量、病因、证型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出血、宫外孕破裂)需以西医抢救为主,中医作为辅助,通常在24-48小时内配合止血化瘀中药,可帮助控制出血、稳定血压;慢性或少量出血(如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根据辨证选用中药,一般3-7天可见出血量减少,1-2周后症状逐步改善,但需持续调理1-3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若用药后出血加重或出现头晕、心悸、冷汗等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

问:所有内出血都能用中医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内出血都适合单纯中医治疗,对于急性、大量内出血(如肝脾破裂、颅内出血、主动脉夹层破裂等),病情危急,需立即进行西医抢救(如手术介入、输血、抗休克等),此时中医可作为辅助治疗,如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益气摄血(生脉注射液)等,但不能替代西医紧急处理,对于慢性、少量内出血(如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优先考虑中医辨证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止血、防复发的目的,孕妇内出血需谨慎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桃仁、三棱等),以免引发流产,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中医治疗内出血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肺痈该选哪家专业医院比较好?
« 上一篇 08-30
安国中草药种植园如何实现中草药的高效种植与品质保障?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