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衄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指皮肤、黏膜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无外伤因素,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红色瘀点,或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可伴有鼻衄、齿衄等其他部位出血,中医认为肌衄属“血证”范畴,病位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治疗当以止血为要,结合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整脏腑功能,恢复血液正常运行。
病因病机
中医对肌衄的认识始于《内经》,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后世医家进一步阐发,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 外感风热:风热之邪侵袭肌表,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肤而成肌衄,多见于急性发作,伴发热、咽痛等表证。
- 湿热蕴蒸:饮食不节,湿热内生,阻滞气机,伤及血络,血溢脉外,表现为皮肤瘀斑色红,伴脘闷纳呆、口苦苔腻。
- 肝郁化火: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灼伤血络,血随火升,可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瘀斑多见于头面及上肢。
- 气虚不摄:劳倦过度、久病耗气,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瘀斑色淡,伴乏力、气短、心悸。
- 瘀血阻络: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瘀阻脉络,血不归经,瘀斑色暗,伴刺痛,舌紫暗有瘀斑。
辨证论治
肌衄治疗需分清虚实寒热,实证以清热、凉血、化瘀为主,虚证以益气、健脾、滋阴为要,具体辨证分型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 |
---|---|---|---|---|
风热伤络型 | 皮肤点状紫红,伴发热、咽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 银翘散加减 |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生地、赤芍、丹皮、侧柏叶、白茅根 |
湿热蕴蒸型 | 皮肤瘀斑色鲜红,伴脘闷纳呆、口苦黏腻、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三物黄芩汤合茵陈蒿汤 | 黄芩、黄连、栀子、茵陈、赤小豆、生地、丹皮、槐花、薏苡仁 |
肝郁化火型 | 皮肤瘀斑,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龙胆泻肝汤 | 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当归、泽泻、车前子、仙鹤草、茜草 |
气虚不摄型 | 反复发作的皮肤瘀斑色淡,伴乏力、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白,脉弱 |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 归脾汤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仙鹤草、艾叶、炮姜 |
瘀血阻络型 | 皮肤瘀斑色暗,伴刺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止血通络 | 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 |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牛膝、三七、蒲黄、五灵脂 |
其他治疗方法
- 针灸治疗:实证取血海、膈俞、曲池、合谷,用泻法;虚证取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外治法:皮肤瘀斑明显者,可用大黄粉、云南白药以醋调敷,或用鲜侧柏叶、鲜小蓟捣烂外敷,以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 中成药:风热伤络用银翘解毒丸;湿热蕴蒸用龙胆泻肝丸;气虚不摄用归脾丸;瘀血阻络用血府逐瘀胶囊。
调护要点
- 饮食调摄:忌辛辣刺激、油炸炙煿之品,戒烟酒;血热者多食梨、荸荠、绿豆等清热食物;气虚者常食山药、莲子、红枣、瘦肉等健脾益气之品。
- 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外感;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碰撞,防止出血加重。
- 病情监测:若肌衄伴鼻衄、齿衄、尿血、便血,或出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加重,需及时就医,警惕重症出血。
相关问答FAQs
Q1:肌衄与西医的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什么关系?如何鉴别?
A:肌衄是中医病名,对应西医多种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管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异常)、维生素K缺乏症等,鉴别要点:过敏性紫癜多伴腹痛、关节痛,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皮肤瘀斑可融合成片,伴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维生素K缺乏症有凝血功能障碍,常有近期腹泻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中医治疗需结合西医诊断,明确原发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不能仅凭肌衄症状盲目用药。
Q2:肌衄患者可以艾灸吗?哪些证型适合?
A:肌衄患者并非绝对不可艾灸,但需辨证选择,气虚不摄型(表现为瘀斑色淡、乏力、自汗)适合艾灸,取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可健脾益气、摄血止血;实证(如风热、湿热、肝火)一般不宜艾灸,因艾灸性温,可能助热动血,加重出血,若需艾灸,应在医师指导下操作,避免烫伤及过度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