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燕尾草”是民间广为使用的草药之一,燕尾草并非单一植物学名,而是对堇菜科堇菜属多种植物的俗称,尤以箭叶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最为常见,因其叶片基部两侧具明显的垂耳,形似燕尾而得名,在云南,燕尾草多分布于海拔1000-28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田埂边,因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被当地居民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是云南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尾草的形态特征
燕尾草(以箭叶堇菜为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30厘米,全株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其根茎细长,白色或淡黄色,多分枝,横向生长;茎直立或斜升,单一或数丛生,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叶片基生和茎生,基生叶较密集,叶片呈箭形或戟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有明显的垂耳(燕尾状),边缘具圆钝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茎生叶较小,叶片形状与基生叶相似,叶柄较短,花期为4-9月,花梗自叶腋抽出,长于叶片,花淡紫色或白色,直径约1.5厘米,花瓣5片,下方花瓣距稍短,呈筒形;萼片5枚,披针形,边缘膜质;雄蕊5枚,子房上位,花柱基部细,柱头头状,果期为6-10月,蒴果椭圆形,成熟时3瓣裂,内含多数褐色种子,卵形,种皮具细网纹。
生长环境与分布
燕尾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阴也耐旱,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在云南,其分布广泛,遍及滇中(昆明、玉溪)、滇西(大理、保山)、滇南(普洱、西双版纳)、滇西北(丽江、迪庆)等地,多生于海拔1000-28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灌丛、路旁空地及田埂边,尤其在雨季生长旺盛,常成片生长,形成优势群落,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燕尾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在不同地区的形态略有差异,如花色、叶片大小等,但核心特征(如箭形叶片、垂耳)保持一致。
药用价值与应用
燕尾草在云南民间药用历史悠久,其全草可入药,性味苦、辛,寒,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咳化痰、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燕尾草含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常用配伍与主治:
-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取鲜燕尾草30-60克,捣烂取汁,加蜂蜜调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煎汤内服。
- 肺热咳嗽、痰中带血:燕尾草15克,配伍枇杷叶、桑白皮、川贝母各10克,煎汤分次服用。
- 痈肿疮毒、蛇虫咬伤:鲜燕尾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煎汤清洗伤口。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燕尾草、三七各10克,研末,用黄酒或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图片识别要点
为便于准确识别燕尾草,以下通过表格归纳其关键形态特征及与相似植物的区别:
识别特征 | 燕尾草(箭叶堇菜) | 相似植物:白花地丁 | 相似植物:长萼堇菜 |
---|---|---|---|
叶片形状 | 箭形或戟形,基部两侧有垂耳(燕尾状) | 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无垂耳 | 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或截形,垂耳不明显 |
花色 | 淡紫色或白色(以淡紫色为主) | 纯白色 | 淡紫色或白色,花萼较长(约5-7毫米) |
花瓣距 | 筒形,较短(约3-5毫米) | 筒形,与花萼近等长 | 筒形,较长(约5-8毫米) |
生长环境 | 山坡草地、田埂边,海拔1000-2800米 | 林下、草地,海拔较低(500-1500米) | 林缘、灌丛,海拔1500-2500米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燕尾草与常见的“犁头草”有何区别?
答:燕尾草(箭叶堇菜)与犁头草(通常指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均为堇菜科植物,但可通过叶片和花色区分:燕尾草叶片为箭形或戟形,基部有明显垂耳,花多为淡紫色;犁头草叶片多为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基部心形,无垂耳,花色为深紫色或紫红色,且花瓣距较长,燕尾草常生于田埂、路边等开阔地,犁头草则多生于林下、阴湿草地。
问题2:采集燕尾草做药用时,哪些部位可入药?最佳采集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燕尾草的全草(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但以地上部分(茎、叶、花)最为常用,最佳采集时间为花期的4-9月,此时植株有效成分(如黄酮类、酚酸类)含量较高,药效最佳,采集时宜选择晴朗天气,将全株拔起或割取地上部分,洗净泥土,鲜用或阴干后备用(阴干时需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有效成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