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性贫血(现称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临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髓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髓虚不生血”,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以“补虚填精、健脾益肾、调理肝脾”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相结合。
中医对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可归因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邪毒、劳倦过度等,导致脾肾亏虚、气血生化无源,或热毒内蕴、灼伤营血,最终形成“虚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髓海不充,血化无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成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可影响气血运行,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亦可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耗伤气血,加重病情。
中医辨证论治
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辨证分型,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味 |
---|---|---|---|---|
肾阳虚衰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 温肾填精,益气养血 | 右归丸加减 |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归、黄芪 |
肾阴虚损 |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肾填精,养阴清热 | 左归丸加减 |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牛膝、女贞子、墨旱莲 |
气血两虚 | 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 八珍汤加减 |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黄芪、阿胶 |
热毒炽盛(急性型) | 高热,口舌生疮,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尿血便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连翘 |
瘀血内阻 | 面色晦暗,胁下痞块,刺痛固定,皮肤瘀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 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枳壳、三七、蒲黄、五灵脂 |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关元、肾俞、脾俞、血海等穴位,行补法或平补平泻,可健脾益肾、调和气血,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 食疗调理:根据证型选择药食同源之品,如肾阳虚者宜食羊肉、桂圆、韭菜;肾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梨;气血两虚者宜食红枣、山药、黑芝麻,避免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 中药外治:采用足浴方(如艾叶、肉桂、红花煎水)温阳通络,或脐疗(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研末敷脐)调理脾肾,辅助改善症状。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障碍性贫血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需在西医支持治疗(如输血、免疫抑制剂)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不可完全替代西医药;二是辨证精准,随证加减,避免“虚虚实实”之误;三是长期调护,本病多为慢性病程,需坚持服药3-6个月以上,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四是调畅情志,避免焦虑、抑郁,保持心态平和。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障碍性贫血能根治吗?
A: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轻、中型患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改善症状、提升血象、减少西药依赖,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重型患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主要作用在于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感染出血风险,但根治难度较大,需长期维持治疗。
Q2:治疗期间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饮食需根据中医辨证结果调整:肾阳虚者宜温补,忌生冷瓜果;肾阴虚者宜滋阴,忌辛辣助火之品;气血两虚者宜健脾益气,忌肥甘厚味;热毒炽盛者宜清淡,忌油腻、发物(如海鲜、牛羊肉),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可适当食用红枣、枸杞、黑芝麻等养血之品,但需适量,避免滋腻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