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苇为传统中药材,系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osia sheareri(Bak.)Ching、石韦Pyrosia lingua(Thunb.)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的干燥叶,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认为其“主劳邪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是临床常用的利尿通淋、清热止血良药。
从性味归经来看,石苇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膀胱经,其性寒能清泄,味甘淡能渗利,苦可降泄,既入膀胱经能清热利水通淋,又入肺经能清肺热、止咳喘,还兼有止血之功,适用于多种热证、淋证、血证及咳喘之症。
现代研究表明,石苇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多糖、挥发油及甾体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如异芒果苷、芒果苷、槲皮素、山奈酚等;三萜类成分如β-香树脂醇、齐墩果酸等;此外尚含绿原酸、蔗糖及鞣质等,异芒果苷被认为是石苇利尿、抗炎、止咳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石苇表现出多方面的生物活性,首先是利尿作用,石苇水提物及异芒果苷能显著增加尿量及钠、钾、氯离子的排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对水肿性疾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其次是抗炎作用,石苇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急性炎症如肿胀、渗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三是抗菌作用,体外实验显示石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强,这与中医“清热解毒”功效相呼应,第四是止咳平喘作用,石苇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咳嗽反射,其机制与抑制咳嗽中枢、抗过敏及抗炎有关,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缓解作用,石苇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其多糖成分可促进免疫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酮类成分则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临床应用上,石苇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出血性疾病,治疗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石淋)时,常与车前子、滑石、金钱草、海金沙等配伍,以增强清热利水、通淋排石之效,如《证治准绳》中的石韦散即以石韦配伍瞿麦、冬葵子等,主治热淋涩痛,治疗血淋(尿血、尿痛)时,可配伍小蓟、白茅根、蒲黄等凉血止血药,增强止血而不留瘀的功效,对于肺热咳喘,症见咳嗽痰黄、气喘、咽喉肿痛者,常与黄芩、桑白皮、杏仁、前胡等配伍,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如《圣济总录》中的石韦汤,石苇还可用于治疗崩漏、吐血、衄血等出血证,既可内服,也可研末外敷用于外伤出血,现将石苇在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配伍归纳如下:
疾病类型 | 主要配伍药物 | 功效侧重 |
---|---|---|
热淋(尿路感染) | 车前子、滑石、瞿麦、栀子 | 清热利水通淋 |
石淋(尿路结石) | 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 | 利水通淋、化石排石 |
血淋(尿血) | 小蓟、白茅根、蒲黄、藕节 |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
肺热咳喘 | 黄芩、桑白皮、杏仁、前胡、甘草 |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崩漏(月经过多) | 茜草、阿胶、乌贼骨、地榆 | 凉血止血、固冲止血 |
外伤出血 | 研末单用或配伍三七、白及,外敷患处 |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用法用量方面,石苇内服常用量为6-12g,鲜品可用15-30g,煎汤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使用时需注意,石苇性寒,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孕妇及无湿热者忌服;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综合来看,石苇作为传统中药,其“利尿通淋、清热止血、止咳平喘”的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得到证实,临床应用广泛且安全,随着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石苇在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抗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被挖掘,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石苇和金钱草都能利尿通淋,二者有何区别?
A1:石苇与金钱草均能利尿通淋,但功效侧重点不同,石苇性寒,味甘苦,归肺、膀胱经,长于清肺热、止咳喘,兼能止血,主治热淋、血淋、石淋,以及肺热咳喘、吐血、衄血等症,其利尿作用偏于清利膀胱湿热;金钱草性微寒,味甘、咸,归肝、胆、肾、膀胱经,功专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尤其擅长治疗肝胆结石(胆结石)及泌尿系结石,兼能解毒消肿,对肝胆湿热、砂石淋痛疗效显著,简言之,石苇偏于清肺利湿、止咳止血,金钱草偏于利胆排石、解毒消肿,临床需根据病症辨证选用。
Q2:长期服用石苇会有副作用吗?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2:石苇性寒,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寒症状,尤其脾胃虚寒者更需慎用,孕妇及无湿热实邪者应忌服,以免寒凉伤胎或损伤正气,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若淋证属虚寒(如小便不涩、痛不欲言、手足不温)或咳喘属肺寒(痰白清稀、遇寒加重),则不宜使用,长期用药者建议定期咨询医师,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