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中草药收购市场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已发展成为赣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之一,作为江西省中草药主产区,赣州地处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汇处,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森林覆盖率达61.2%,为中草药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境内已查明中草药资源达1500余种,其中巴戟天、黄姜、茯苓、金银花等道地药材因品质优良而享誉市场,形成了从种植、采收、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带动了20余万农户增收,也成为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源禀赋与道地品种优势
赣州中草药资源的丰富性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境内海拔梯度差异大,从东部的武夷山脉西麓到南部的九连山脉,形成了多样化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适宜不同药用植物生长。道地药材是赣州中草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龙南巴戟天因肉质肥厚、有效成分(如甲基巴戟天苷)含量高,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常年占全国巴戟天交易量的30%以上;兴国黄姜(姜黄)富含姜黄素,是提取天然色素和中药饮片的重要原料,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赣县茯苓依托马尾松资源优势,菌核饱满、质地坚实,远销东南亚及日韩市场;瑞金金银花因花蕾肥厚、绿原酸含量达4%以上,成为“王老吉”“加多宝”等知名药企的定点采购原料,信丰枳壳、安远陈皮(脐橙加工副产物)、于都鱼腥草等特色品种也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
市场规模与交易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赣州市中草药收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交易额从2015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6亿元,年收购量突破3.2万吨,已成为赣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交易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本地主体包括20余万户药农、500余家专业合作社(如“龙南巴戟天专业合作社”“兴国黄姜种植协会”)及100余家本地收购商;外地主体则来自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东清丰等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常年驻扎收购的商超达80余家;终端企业涵盖华润三九、江中药业、同仁堂等大型药企,均在赣州设立固定收购点或订单基地。
市场空间布局上,已形成“一核多极”的交易网络:以瑞金市中草药交易市场为核心(年交易额超5亿元,辐射周边10县),龙南、兴国、赣县为分中心,各乡镇设收购站点,构建起“田间地头—乡镇站点—县级市场—全国流通”的三级流通体系,瑞金市场作为核心,配备了仓储、冷链、检测等基础设施,可同时容纳500家商户经营,日均交易量超200吨,是连接赣南产地与全国市场的关键枢纽。
产业链条延伸与价值提升
赣州中草药收购市场已从单一的原料交易向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条不断延伸。种植端,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0万亩,其中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5万亩,覆盖巴戟天、黄姜等主要品种,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保障药农收益。收购端,每年3-10月采收旺季,收购商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初筛+快速检测”方式把控质量,部分大型商超配备近红外光谱仪,可快速检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确保品质达标。加工端,全市有中草药初加工企业120余家,主要进行切片、烘干、包装等处理;深加工企业25家,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如巴戟天苷、姜黄素)、开发中药饮片(如“兴国黄姜饮片”“瑞金金银花茶”)、保健食品(如茯苓糕、枳壳酵素),深加工产品占比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5%。销售端,传统线下交易与电商平台融合发展,阿里巴巴“赣南药材”专区、拼多多“农地云拼”等平台年线上交易额超2.5亿元,同时通过广交会、全国药交会等渠道拓展国际市场,年出口额达1.2亿元,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赣州市政府将中草药产业列为“十四五”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产业,出台《赣州市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从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政策扶持方面,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标准化种植基地给予每亩500元补贴,对深加工企业按投资额10%给予奖励;品牌建设方面,打造“赣南药材”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已注册“龙南巴戟天”“兴国黄姜”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技术创新方面,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省中医药研究院组建“赣南中草药产业技术联盟”,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规范化种植等技术培训,年均培训药农超2万人次;基础设施方面,投资3亿元建设瑞金中草药物流园,配备智能仓储、冷链物流、质量检测中心,提升市场集散能力。
现存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发展迅速,赣州中草药收购市场仍面临标准化程度低、深加工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挑战,仅30%的种植面积达到GAP标准,部分药农为追求产量滥用农药,导致药材农残超标问题偶发;80%的中草药仍以原料形式销售,产品附加值低;除巴戟天外,多数品种缺乏全国性市场认知度,议价能力较弱。
赣州中草药收购市场将向规范化、品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质量追溯模式,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控;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三是建设智慧市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价格实时监测、供需精准对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四是结合生态优势,发展中草药观光、康养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赣南药材”百亿级产业集群。
主要中草药品种及收购情况
品种 | 主要产地 | 主要用途 | 年收购量(吨) | 价格区间(元/公斤) |
---|---|---|---|---|
巴戟天 | 龙南 | 补肾阳、强筋骨 | 500 | 80-120 |
黄姜 | 兴国 | 提取姜黄素、中药饮片 | 800 | 20-30 |
茯苓 | 赣县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1200 | 25-40 |
金银花 | 瑞金 |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 600 | 60-90 |
枳壳 | 信丰 |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 400 | 15-25 |
相关问答FAQs
赣州中草药收购市场的价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价格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供需关系,如某品种当年丰收则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减产则反之;②药材品质,有效成分含量、外观完整度、农残检测达标率等决定优质优价;③政策调控,如国家中药材储备政策、地方产业补贴会影响市场预期;④流通成本,运输、仓储、人工等费用上涨会推高终端价格;⑤天气因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减产,会引发价格波动。
普通药农如何对接收购市场,保障稳定收益?
答:药农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对接效率和收益:①加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接收购商、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增强议价能力;②关注“赣南药材网”“赣州农业”等官方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市场行情、政策动态,避免盲目种植;③与药企签订订单农业协议,锁定收购价格和数量,降低市场风险;④参与标准化种植,严格按照GAP规范管理,提升药材品质,以优质优价增加收益;⑤利用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