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中医治疗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烧伤历史悠久,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内外合治、多法联用,在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治疗体系涵盖病因病机认识、内服方药、外用制剂、特色技术及调护措施,以下从多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烧伤中医治疗有哪些

中医对烧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烧伤多由“火热毒邪”所致,热毒炽盛则灼伤皮肉,轻者损伤肌肤卫表,重则内侵脏腑,导致气血瘀滞、津液耗伤,甚或热毒内陷、阴阳失调,根据烧伤病程演变,可分为三期:

  • 初期(火毒炽盛期):烧伤后1-3天,热毒袭表,症见创面红肿热痛、渗液多,伴口干、尿黄、舌红苔黄等,治以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 中期(正虚毒滞期):烧伤后4-14天,热毒渐退但正气受损,气血瘀滞,创面出现坏死组织液化、感染风险,症见创面晦暗、疼痛加剧,伴乏力、纳差,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 后期(康复期):烧伤2周后,创面开始修复,正气渐复但余毒未清,或气血不足,症见肉芽生长缓慢、瘢痕增生,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治以益气养阴、生肌收口。

中医内治法

内治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方药,核心在于调节全身气血阴阳,控制感染,促进修复。

辨证论治方药

  • 火毒炽盛证:症见高热、烦躁、口渴、创面红肿剧痛,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以清热泻火、解毒消肿;若热毒入营,见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 阴虚内热证:症见低热、盗汗、口干舌燥、创面愈合缓慢,方用增液汤合清骨散加减(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青蒿、鳖甲),以滋阴清热、养液生津;若兼气虚,加黄芪、太子参以益气养阴。
  • 气血瘀滞证:症见创面晦暗、疼痛固定、血运不佳,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兼湿热,加薏苡仁、黄柏清热利湿。
  • 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创面肉芽淡红、生长缓慢,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甘草),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常用中成药

  • 清开灵注射液/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适用于热毒炽盛证;
  • 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固脱生津,适用于烧伤后期气阴两虚证;
  • 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适用于创面血运障碍者。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烧伤治疗的核心,直接作用于创面,通过清热解毒、化腐生肌、收敛止血促进愈合,常用剂型和方法如下:

烧伤中医治疗有哪些

常用外用中药及剂型

以下为临床常用外治药物及适应症归纳:

药物名称 主要成分 功效 适用阶段
紫草油 紫草、当归、地黄、麻油 清热凉血、解毒止痛 早期(Ⅰ-Ⅱ度烧伤)
湿润烧伤膏(MEBO) 黄连、黄柏、黄芩、麻油等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肌 全期(尤其Ⅱ-Ⅲ度)
京万红软膏 地榆、地黄、罂粟壳、冰片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 中期(感染创面)
虎杖地榆散 虎杖、地榆、大黄、冰片 清热燥湿、收敛止血 早期(渗液多者)
生肌玉红膏 甘草、白芷、当归、紫草等 活血生肌、祛腐止痛 后期(肉芽生长阶段)

特色外治技术

  • 中药熏洗疗法:用金银花、苦参、黄柏等煎汤,趁热熏洗创面,适用于感染创面或瘢痕增生期,可清洁创面、活血通络。
  • 药线引流法:将含提脓去腐药(如红升丹、白降丹)的药线插入深部创面,用于Ⅲ度烧伤坏死组织液化后的引流,避免脓液积聚。
  • 艾灸疗法:对瘢痕增生创面,采用温和灸瘢痕部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对创面周围循经取穴(如足三里、血海),可调节免疫功能。
  • 中药湿敷:用马齿苋、地榆等煎液纱布湿敷,适用于渗液多、感染的创面,具有清热燥湿、抑菌作用。

中医特色调护与综合治疗

  • 分期调护:早期饮食宜清淡,多食绿豆汤、梨汁等清热生津之品;中期宜健脾开胃,如山药粥、薏苡仁粥;后期宜滋补肝肾,如黑芝麻、枸杞、甲鱼等。
  • 情志调摄:烧伤患者易焦虑抑郁,通过情志疏导、音乐疗法等调畅气机,避免“气滞血瘀”影响创面愈合。
  • 中西医结合:重度烧伤需结合现代医学处理休克、感染等并发症,中医可辅助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如生脉注射液抗休克、丹参注射液改善组织灌注。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烧伤适合哪些程度的烧伤?
A:中医治疗适用于各度烧伤,尤其对Ⅰ-Ⅱ度烧伤(表皮及真皮浅层损伤)可显著促进愈合,减少瘢痕;对Ⅲ度烧伤(全层皮肤损伤),中医外治可控制感染、促进坏死组织脱落,为植皮或创面修复创造条件,但需结合现代医学处理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脓毒症),不建议单独用于大面积Ⅲ度烧伤的急救阶段。

Q2:烧伤后创面出现水疱,中医如何处理?
A:小水疱(直径<1cm)可保留疱皮,外涂紫草油保护;大水疱(直径>1cm)需在无菌操作下低位引流,疱皮剪除后暴露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或虎杖地榆散,避免疱皮破损增加感染风险,若水疱液浑浊、创面红肿加剧,提示感染,需加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连、黄芩煎液湿敷),并内服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成药。

烧伤中医治疗有哪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花椒图片大全
« 上一篇 08-31
阳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辨证施治的关键是什么?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